灌浆期气象条件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研究使用宿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近16a观测的当年当地的小麦大田生产当家品种资料,资料年代较长,代表性强,结果可信度高。对小麦大田生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研究显示:测定地段小麦平均开花日期4月27日,第一次测定千粒重平均日期为5月7日,最后一次测定日期平均为6月1日;灌浆日数最短的31d、最长的44d,平均35.7d。小麦千粒重随灌浆时间的增长曲线为一抛物线,其灌浆时间并非越长越好,灌浆日数在34~38天时,对千粒重贡献最大,8a中出现1次千粒重低于39g的年份;灌浆日数小于34d、大于40d对小麦灌浆不利,千粒重均偏小。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对千粒重的贡献为正相关关系,每增加1℃,千粒重增加0.27~0.51g,但都存在一个适宜范围,平均最高气温为25.5~27.5℃;平均气温为20~21.5℃,其范围较窄,温度上限与文献[4]的研究有一定的出入,在淮北冬麦区是否还可以再宽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小麦千粒重与日较差呈抛物线关系,灌浆期平均气温日较差在8.5~11.4℃之间时最为适宜。千粒重的大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每增加10mm,小麦千粒重减少0.15g。千粒重与蒸发量为正相关关系,其贡献率为0.37g/10mm;蒸发量低于130mm时,有60%的年份千粒重偏小。千粒重与日照时数呈正的线性相关,其贡献率为0.22g/10h。千粒重与空气相对湿度为一抛物线型曲线,最适宜小麦灌浆的空气湿度为60~74%,空气相对湿度小于59%或大于75%时,千粒重均偏小。在淮北冬麦区,小麦灌浆期间0~5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平均在70%左右时最为适宜(与文献[5]的研究基本一致),平均千粒重43.12g;土壤相对湿度大于80%时,千粒重比适宜状态下减少9.0%。小麦千粒重的大小不仅决定于小麦灌浆期间的气象因素,而且和小麦整个生育期间的栽培条件都有密切关系,只有在前期打下良好基础,后期提高粒重才有保证。因此必须从小麦生育期的各项栽培措施人手,优化栽培技术,培育壮苗及健壮的个体,才能充分利用后期的光温水条件,提高小麦千粒重。
|
|
|
|
1 |
;关于冬小麦后期灌水与提高粒重关系问题的探讨[J];河南科技;1980年02期 |
2 |
吴翠平;贺明荣;张宾;张洪华;刘永环;;氮肥基追比与灌浆中期高温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4期 |
3 |
张绍军;;S-诱抗素对提高小麦抗旱性的作用研究[J];河南科技;2009年08期 |
4 |
汤昌本;;大小麦灌浆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J];浙江气象;1986年01期 |
5 |
朱学玲,张占胜,苗顺卿;冷害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J];河南气象;1999年03期 |
6 |
黄善斌,卢皖,王和芳;高产田小麦千粒重农业气象条件的研究[J];山东气象;1997年01期 |
7 |
张方杰;冬小麦粒重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探讨[J];山东气象;1983年04期 |
8 |
梁金城;贺德先;李芝芳;;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化学药物筛选[J];河南科技;1991年05期 |
9 |
贺继文;;小麦后期倒伏不用扶[J];生命世界;1991年04期 |
10 |
;晚稻灌浆增重与气象条件关系的探讨[J];浙江气象;1980年03期 |
11 |
杜军;气候生态因子对冬小麦粒重影响规律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1997年06期 |
12 |
齐华,于贵瑞,程一松,王建林;钾肥对灌浆期冬小麦群体内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5期 |
13 |
陈展;王效科;谢居清;郑启伟;冯兆忠;欧阳志云;冯宗炜;;水稻灌浆期臭氧暴露对产量形成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07年02期 |
14 |
成林;张志红;常军;;近47年来河南省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1年03期 |
15 |
;Ⅲ.水稻的结实及其控制[J];生命世界;1975年04期 |
16 |
李林;沙国栋;陆景淮;;水稻灌浆期温光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89年03期 |
17 |
刘大锋;李海华;吴海镇;;阿勒泰地区干热风的时空特征及防御对策[J];新疆气象;2006年03期 |
18 |
郭平仲,张金栋,康克强,蔡民华;小麦千粒重的配合力分析[J];遗传;1979年02期 |
19 |
曹生海;荆其昌;高艳珠;孙淑华;;用磷—32测定磷在小麦孕穗灌浆期的吸收与运转[J];河南科技;1983年04期 |
20 |
赵秀兰;;春小麦灌浆期籽粒沉淀值动态变化及氮磷肥与播期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