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季节雨林林内近地层湍流特征
【摘要】:本文利用高频响应(10Hz)的三维超声风速仪(CSAT3)和红外气体分析仪(Li-7500)在热带季节雨林中4.2m高度4年持续监测的数据探讨了林内近地层大气的湍流特征。主要的研究发现有:林内近地层的风速增量频率分布与自由大气中的监测结果相类似,表现为大尺度近似正态分布,小尺度近指数延展。昼间的湍流能谱能近似的遵循K41的预测,有相对明显的惯性子区间,在双对数坐标下,惯性子区间直线的斜率近-2//3。夜间的湍流能谱则明显的偏离了-2/3预测,并且在垂直方向上最为明显。造成该湍流能谱特征的主要原因被推测为局地各向同性已经无法维系。不论是在不稳定,还是稳定状态下,通量-方差关系可以很好的被1/3方程所拟合,但是拟合的参数与Kansas实验中的结果差别较大。湍流碳通量为双峰曲线,其次峰的出现被认为与地形造成的局地环流有关。湍流潜热传输明显大于显热传输。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即使是在风速极小的静风区热带雨林林内近地层,湍流传输也是主要物质和能量传输方式。
|
|
|
|
1 |
田玉基;杨庆山;杨娜;李波;陈波;;北京气象塔湍流风速谱的统计模型[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11期 |
2 |
沃鹏,张霭琛;寒潮冷锋过境期间湍流特征量及其谱分析[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
3 |
张霭琛,陈家宜,林雪兰,崔艳;绿洲和戈壁近地层大气湍流结构[J];高原气象;1994年03期 |
4 |
李家伦,洪钟祥,罗卫东,李爱国,赵翼浚;青藏高原改则地区近地层通量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2期 |
5 |
屈玉;安俊岭;周慧;叶小峰;;全边界层选用相似理论对O_3、NO_x浓度及沉降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4期 |
6 |
缪启龙;温雅婷;何清;李兰兰;王晶;;沙漠腹地春夏季近地层大气湍流特征观测分析[J];中国沙漠;2010年01期 |
7 |
吴彬贵;张宏升;王兆宇;朱好;解以扬;;平流雾过程湍流微结构与能量输送的分析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8 |
李兴生,苏俊;大气边界层中强风结构的研究[J];科学通报;1984年14期 |
9 |
陈德兴;陶炳炎;崔永丽;;小麦群体空气动力学特征和水平脉动风速湍流统计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1988年04期 |
10 |
卜凡君;刘颖;;通辽近地层风速变化浅析[J];内蒙古气象;2008年02期 |
11 |
苏红兵,洪钟祥;北京城郊近地层湍流实验观测[J];大气科学;1994年06期 |
12 |
章小平,吕乃平,周明煜;边界层大气水平风速低频谱的垂直分布特征[J];大气科学;1987年01期 |
13 |
赵鸣,江静,苏炳凯,符淙斌;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土壤一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J];大气科学;1995年04期 |
14 |
汤剑平,苏炳凯,江静,赵鸣,潘益农,符淙斌;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区域气候模式[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
15 |
王琪,廉毅,涂钢;长春近地层空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的观测与分析[J];吉林气象;2004年04期 |
16 |
К.Я.孔德拉季耶夫
,戴国良;CO_2与气候观测和数学模拟数据[J];地理科学进展;1987年04期 |
17 |
马建民;;春季乌鲁木齐东南大风的几个近地层物理特征[J];新疆气象;1990年04期 |
18 |
赵冬梅;杨林;徐少林;;东胜近地层高空风特征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8年01期 |
19 |
邱海涛;穆文奎;江滨;;呼和浩特2009年近地层风特征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0年05期 |
20 |
陈万隆;近地层混合长模式的理论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