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低纬三大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特征研究

黄勇  李崇银  
【摘要】:回顾国内外关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基本模态的研究,从整体分析地球中低纬三大洋海气耦合系统的角度出发,利用1948-2003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英国气象局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使用SVD方法研究了全球中低纬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变化,对海温异常(SSTA)与风场异常的主要耦合模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模态能较好的体现海气耦合变化的局部空间分布信息和时间演变信息。通过对不同经纬度区域三大洋的海温异常序列分析可见,全球中低纬度地区的海洋存在明显的同步异常变化特征。全球中低纬度海气耦合的基本变化模态有如下基本特征:热带地区的海温呈现一种明显的振荡过程,这种振荡是全球性的,这中间包含ENSO循环过程,也包含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同步的海温振荡过程,也就是同步的变暖和变冷过程。通过对提取的海气耦合基本模态的正负年份的合成分析结果可见,当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偏暖时,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的海水也同步偏暖,而与此同时热带西太平洋直至中纬度太平洋大片海区的海温是总体偏冷的,当然在太平洋大陆的沿岸不管是东岸还是西岸海水总体偏暖。就印度洋而言非洲大陆以南的大片海区30°S—50°S的海区存在明显的海温负异常。北美洲大陆的东岸30°N以北和南美洲大陆的东岸30°S以南的广阔海区都为明显的海温负异常。当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偏冷时各大海区的海温分布情况反之。以全球化的观点来审视海洋和大气的同步变化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地球内部海洋大气运动的复杂和其间存在的基本联系。地球海气系统是受到内因和外因交互耦合作用及共振作用等多方面影响的系统。通过对观测的分析可见全球中低纬海气耦合变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变化不管从年际还是年代际上都是存在耦合同步性的,这一点与先前研究中所指出的三大洋充放电效应是不一样的,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全球海气耦合变化的思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立霞,阴法章,刘汉臣,朱永全;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嫩江洪水的影响[J];黑龙江水利科技;1996年02期
2 王晓悦,钱永甫;近50a全球和三大洋海温距平的时空变化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朱抱真;骆美霞;黄荣辉;;大尺度海温扰动的动力不稳定与海温异常的形成[J];中国科学;1981年06期
4 林爱兰;郑彬;谷德军;李春晖;梁建茵;;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有关的两类海温异常型[J];高原气象;2009年05期
5 林依再;海温异常特征与台湾“9.21”地震[J];福建地震;2000年Z2期
6 黄刚;胡开明;屈侠;陶炜晨;姚帅磊;赵桂洁;姜文萍;;热带印度洋海温海盆一致模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东亚夏季气候影响的回顾[J];大气科学;2016年01期
7 谢洁;靳奎峰;丁蕾;王彩霞;;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异常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4期
8 张宇发,许炳南;赤道中部以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贵州春旱[J];贵州气象;1999年03期
9 杨莲梅;杨涛;赵玲;王敏仲;;新疆北部夏季降水与海温异常的关系[J];中国沙漠;2010年05期
10 隋翠娟;潘丰;蔡怡;尹朝辉;;从副高及海温角度分析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干旱原因[J];海洋预报;2014年05期
11 琚建华,陈琳玲,李崇银;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及其指数定义的初步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6期
12 胡蓓蓓;胡娅敏;;广东2月“冷干”和“暖干”年代际特征对比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J];热带气象学报;2021年01期
13 林建,何金海;海温分布型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3期
14 王旭栋;管兆勇;周游;;夏半年热带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对同期中国东部降水的共同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17年06期
15 伯忠凯;胡桂芳;徐玮平;;山东5月降水异常环流型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J];海洋气象学报;2021年02期
16 袁超;徐海明;;春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J];气象学报;2016年06期
17 任倩;周长艳;何金海;岑思弦;邓梦雨;;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夏季高原“湿池”水汽含量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J];大气科学;2017年03期
18 李建;周天军;宇如聪;;利用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强迫响应[J];大气科学;2007年04期
19 侯伟芬,林伟;浙江省汛期降水及其与海温异常的关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20 张卫青,钱永甫;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变化与中国区域降水和气温的关系(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勇;李崇银;;中低纬三大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特征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梁建茵;杨菘;;南海西沙观测资料揭示的海温异常及海气相互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王石成;曹新星;许茂利;应伟国;尹先龙;;中国南方雪灾与海温相关关系初探[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4 梁肇宁;温之平;吴丽姬;魏晓琳;;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关系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春莹;陈星;;比较不同定义下的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偶极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林莉;李跃清;范广洲;;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南亚高压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林爱兰;郑彬;谷德军;李春晖;梁建茵;;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有关的两类海温异常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曾鼎文;;北大西洋风暴轴对“三核型”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模拟[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4年
9 莫梁狄;赵亮;;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南亚高压的耦合关系[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2 青年论坛[C];2016年
10 王飞来;谭言科;杨帅;;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我国南方干旱[A];S2 短期气候预测[C];2012年
11 袁子鹏;白人海;;东北夏季低温与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12 姚霞;;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影响[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C];2015年
13 汤洁;苏永清;禹继华;王永红;;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海温因子探讨[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4 周波涛;;澳大利亚东侧冬季海温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A];S2 短期气候预测[C];2012年
15 梁肇宁;温之平;;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耦合关系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6 张善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东西太平洋海温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7 靳莉君;张利娜;刘静;王鹏;;黄河兰州以上连阴雨异常的大气环流与海温场特征分析[A];2021(第九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C];2021年
18 晏红明;李崇银;;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模及其气候影响的差异[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9 杨静;钱永甫;;江淮流域入梅与全球海温异常关系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0 董兆俊;王骥鹏;;基于相空间重构与模糊神经网络的海温垂直建模预测[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南素兰;春季南半球环状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及相关联的全球海温变化模态[D];兰州大学;2006年
2 赵玉衡;热带海温异常梯度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对大气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20年
3 乔少博;冬季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涛动对后期东亚气候的影响及其年际间联系的变化[D];兰州大学;2018年
4 宝乐尔其木格;中国近海海温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5 霍利微;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王鑫;副热带海温年代际变化及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吴贤云;两湖流域雨季气候特征及旱涝机理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8 张潮;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海温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9年
9 范磊;热带不同海域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与降水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秦旻华;外强迫在北大西洋海温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11 姚平;类副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影响低纬高原夏季降水的机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12 贾建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3 豆娟;南半球环状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气候的可能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14 王鹏祥;西北地区干湿演变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5 梅笑冬;北大西洋海温对NAO型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6 汪栩加;初始条件和海气相互作用对延伸期可预报性的贡献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17 顾伟宗;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成因及降尺度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18 顾伟宗;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成因及降尺度预测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9 于波;亚澳季风环流结构变异与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0 谭桂容;夏季亚洲中纬度大陆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异常的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魏红成;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对南海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 李忠贤;黑潮区域海温异常与东亚季风之间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宇婧婧;海温对热带低频振荡的影响以及关于南北半球低频振荡联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4 亢兴;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何青青;夏季西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及其可能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6 刘俊奇;热带海温对华南前汛期和后汛期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7 赵鹤;影响春季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温变化的动力热力因素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年
8 杨阳;未来30年亚洲季风及海温的情景预估与订正[D];兰州大学;2019年
9 高璐;阿拉伯海上层海温年变化双峰特征的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8年
10 于亚鑫;北半球夏季SPCZ区域海温变化规律及其可能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11 黄玉;不同强迫情景下东亚温度和降水响应的机制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12 郑泽华;海温背景对2013年我国东部高温热浪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13 张宁瑾;青藏高原降水分布特征与印度洋海温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14 许云凡;夏季西太副高北跳的模拟和预测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15 窦艳;冬季Modoki事件对亚太地区环流及大气臭氧层变化的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16 曹丹丹;冬季大气对太平洋低频海温变率极端位相的线性和非线性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17 李琰;前期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6月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18 王晓玲;冬季黑潮海温与后期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及我国气候的关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19 仇丹妮;1970-1995和1996-2018年春季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对欧亚大陆春季气候的不同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20 黄晓璐;近50年中国近海海温的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袁柳;科学家用海温变化判断河流干旱与否[N];中国科学报;2020年
2 赵琪 赵三乐 编译;海温变化史揭示海洋变暖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3 记者 方正飞;局地海温显著变暖会引发厄尔尼诺卷土重来吗[N];中国海洋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张玮鸥;准确把握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我国的影响[N];中国气象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陈曦 郝晓明;时空四维模型突破限制 让海温预测不再“浮于表面”[N];科技日报;2021年
6 记者 杨璇;4月上旬我国各海区海温较往年均有所上升[N];中国海洋报;2009年
7 记者 时娜 见习记者 高翔;各地争当QDII2试点 前海温州方案已上报[N];上海证券报;2013年
8 记者 方正飞;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今年冬季[N];中国海洋报;2019年
9 记者 张静;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发展达极强标准[N];中国气象报;2015年
10 本报记者 唐凤;地震波也能测海温[N];中国科学报;2020年
11 记者 李昕 通讯员 宋翔洲;今年厄尔尼诺事件冬季将达峰值[N];中国海洋报;2015年
12 记者 于文静;2014,厄尔尼诺真的又来了吗?[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1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郭战峰;新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形成[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4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郭起豪;热带印度洋对东亚夏季气候影响增强[N];中国气象报;2013年
15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三问今冬厄尔尼诺[N];中国青年报;2018年
16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今冬厄尔尼诺情势如何[N];经济日报;2018年
17 本报记者 徐文彬;厄尔尼诺持续“发酵” 可能影响我国夏秋气候[N];中国气象报;2015年
18 记者 申敏夏;印度洋海温增暖主要由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决定[N];中国气象报;2016年
19 本报记者 许峰;临海大洋社区:党建促成大和谐[N];浙江日报;2021年
20 通讯员 解冰 胡琦;陈大洋在济南出席党建联盟成立暨劳动竞赛启动活动[N];中国铁道建筑报;202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