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冬季气温变化及冬季风指数探讨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站点资料研究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冬季温度的区域变化特征,并将中国分为7个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除了青藏高原地区,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都是呈明显增温趋势的,且高原90年代的增温还未达到50年代的水平。其次通过采用NCEP/NCAR风场资料与中国各区域冬季温度序列的相关及合成分析发现,在中高层起源于鄂霍次克海,巴伦支海,太平洋和日本海的北支异常气流携带大量冷空气南下,并和起源于大西洋,里海以及阿拉伯海等的南支异常气流共同作用影响中国地区冬季温度变化。而在低层925hpa除了云南地区和高原地区以外,其它地区冬季温度偏低都与中国北部45°-60°N的偏北风距平携带的冷空气联系密切,且西太平洋南下的异常气流也与中国地区冬季温度有紧密的联系。目前朱艳峰定义的冬季风指数能较好的反映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但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关系并不明显。本文在其基础上新定义一个冬季风综合指数,该指数与中国冬季气温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
|
|
|
1 |
杨绚;李栋梁;;东亚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的确定及其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2年03期 |
2 |
孙淑清,陈隽;冬季风异常与环流的隔季相关──东亚冬季风研究之二[J];新疆气象;1998年01期 |
3 |
梁红丽,肖子牛,晏红明;孟加拉湾冬季风及其与亚洲夏季气候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
4 |
彭子成,陈特固,聂宝符,刘桂建,贺剑峰,程继满;近50余年来南海西沙海域冬季风强度的变率[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
5 |
张虹娇;苏东玉;;亚洲冬季风对强外辐射强迫变化的响应[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01期 |
6 |
金啟华;何金海;祝从文;;亚洲南部地区海陆分布对亚洲冬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2期 |
7 |
高辉;刘芸芸;王勇;;冬季风异常对中国春季北方沙尘日数的影响[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2年01期 |
8 |
郁珍艳;毛燕军;柳苗;;季中持续低温 雨雪过程频繁——2011年冬季(2010年12月—2011年2月)浙江天气与气候[J];浙江气象;2011年02期 |
9 |
朱乾根,何金海;亚洲冬季风及其相联系的南北半球环流相互作用[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2期 |
10 |
金祖辉,孙淑清;东亚大陆冬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J];大气科学;1996年01期 |
11 |
陈隽,孙淑清;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全球大气环流变化 I.强弱冬季风影响的对比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1期 |
12 |
陈隽,孙淑清;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全球大气环流变化 Ⅱ.冬季风异常对全球热带海温变化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
13 |
徐淑爱;冬季风异常年份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关系[J];热带气象;1988年03期 |
14 |
孙淑清,陈隽;异常东亚冬季风对夏季南海地区风场及热力场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4期 |
15 |
潘爱军;万小芳;郭小钢;靖春生;;平潭岛外海浙闽沿岸流对2006年冬季风松弛的响应特征与机理[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9期 |
16 |
宋少华;周卫健;熊晓虎;彭子成;刘卫国;陈特固;;对近183年我国南海冬季风变率的探讨:来自珊瑚氧同位素的证据[J];热带海洋学报;2013年01期 |
17 |
高丽,张镭;兰州东部地区冬季风场温度场模拟[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18 |
鲍艳;吕世华;刘海辉;;澳大利亚植被覆盖对亚澳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I):对澳洲气候及冬季风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6年05期 |
19 |
何溪澄;丁一汇;何金海;李巧萍;;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降水异常的分析[J];气象学报;2006年05期 |
20 |
杨修群;黄士松;;欧亚雪盖的气候效应及其在冬季风形成中的作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