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GCM对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
【摘要】:气溶胶-云-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既是气候系统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也是当前气候研究中的难点问题。气溶胶颗粒可以作为云凝结核或冰核改变云的微物理和辐射性质以及云的寿命,间接影响气候。本文通过在国家气候中心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中加入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的参数化方案,研究了气溶胶的间接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气溶胶第一类间接辐射强迫的全球年平均值约为-1.46W/m2。第一类间接辐射强迫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辐射强迫绝对值大值区主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而冬季主要集中在600S附近的洋面上空。气溶胶第二类间接效应引起大气顶全球年平均净短波辐射通量的变化约为-1.33W/m2,其对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影响较大。气溶胶总的间接效应造成大气顶全球年平均净短波辐射通量的变化为-2.85W/m2,全球年平均短波云强迫减少了2.04W/m2,年平均地表温度下降约0.14K。北半球地表温度的降低明显高于南半球(分别为-0.29K和-0.013K),特别是北极地区年平均温度下降接近2K。由于南北半球间地表冷却的差异造成南北半球降水率变化的差异也很大,北半球降水率的减少为南半球的两倍。最大降水率减少发生在北赤道附近,但在赤道以南地区降水率明显增加,这可能导致赤道辐合带南移。气溶胶总的间接效应引起全球年平均降水率的变化为-0.058mm/day,导致全球气候变得更干更冷。此外,气溶胶总的间接效应通过对环流和云量的影响,造成整个亚洲季风区的降水明显减少。
|
|
|
|
1 |
任国玉;我们未来的气候:人类的干预有多大?[J];气象;2003年03期 |
2 |
朱元,郑海洋,顾学军,周留柱,郭晓勇,赵文武,方黎,张为俊;大气气溶胶的检测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S1期 |
3 |
刘正兴;关于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6期 |
4 |
赵静;宫阿都;徐捷;;国内外城市热岛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08年06期 |
5 |
杨书申,邵龙义,李金娟,张邦;透射电镜在气溶胶单颗粒分析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6 |
刘凤辉;李金义;张影;刘刚;高尚文;;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
7 |
高卫东;;新疆土壤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对沙尘气溶胶贡献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8期 |
8 |
徐思琦;谢周清;李冰;;大气气溶胶中碘形态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2010年05期 |
9 |
陈波;张磊;卓维海;;丝网法测量纳米级气溶胶颗粒的粒径分布方法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年04期 |
10 |
张净玉;常海萍;王慧元;;粉末气溶胶抑制热喷流红外辐射数值模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11 |
葛茂发;刘泽;王炜罡;;二次光化学氧化剂与气溶胶间的非均相过程[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
12 |
沈凡卉;王体健;庄炳亮;李树;;中国沙尘气溶胶的间接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
13 |
叶汝求,王家贞,任宇征;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法研究沈阳地区气溶胶颗粒的特性[J];环境化学;1987年02期 |
14 |
徐羹慧;;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系统与气候系统关系的分析评述[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年01期 |
15 |
李念平;付峥嵘;;气溶胶颗粒物人体暴露量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16 |
石广玉;王标;张华;赵剑琦;檀赛春;温天雪;;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
17 |
赵淑惠;李忠勤;周平;王文彬;;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大气气溶胶的微观形貌及元素组成分析[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
18 |
施孝增;吴家正;李曹县;鄢庆春;;室内气溶胶颗粒物沉积特性的实验研究[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0年03期 |
19 |
袁伟;罗永锋;颜澎;胡健;;含钚材料恐怖事件的后果分析[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1年02期 |
20 |
常凤池;;环境空气中的气溶胶污染的影响分析[J];矿产与地质;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