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地面气象记录人工与遥测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

彭惠英  姚斯里  卢伟东  蔡玲玲  王燕玲  王南燕  
【摘要】:介绍地面气象记录中人工站或遥测站出现异常数据时相互代替的方法,以及测报系统时钟每天对时和修改时钟应注意的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大气科学第11卷总目录[J];大气科学;1987年04期
2 刘德才;;第九次大气科学委员会于1986年10月在索非亚召开[J];新疆气象;1987年09期
3 ;大气科学 第14卷 总目录[J];大气科学;1990年04期
4 李崇银;大气科学数值模拟[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5期
5 周秀骥;21世纪的大气科学──纪念中国气象学会成立70周年[J];气象学报;1994年03期
6 ;致审稿专家的感谢信[J];大气科学;2010年01期
7 ;一九八八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资助项目[J];气象学报;1988年04期
8 谢在永;征订启事[J];气象;1994年04期
9 罗云峰,周小刚;2002年地球科学科学部五处(大气科学学科)工作报告[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10 王鹏飞;《大气科学概观》介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79年01期
11 ;大气科学 2005年 第29卷 总目次[J];大气科学;2005年06期
12 李军,任丽;继往开来把大气物理研究所建成国际水平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4期
13 ;美国第一次大气科学系系主任会议[J];气象科技;1979年02期
14 黄鹂度;;中国大气科学史学术讨论会在秦皇岛召开[J];新疆气象;1988年07期
15 ;大气科学第13卷(1989)总目录[J];大气科学;1989年04期
16 倪允琪;院长的话[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1997年00期
17 ;大气科学 2002年 第26卷 总目次[J];大气科学;2002年06期
18 倪东鸿,闵锦忠;大气科学论著中“量”的运算和“单位”的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9 周晓兰,邓自旺;小波分析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方法简介[J];陕西气象;1996年03期
20 温克刚,李黄,李泽椿,陈新强;大气科学的工程化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惠英;姚斯里;卢伟东;蔡玲玲;王燕玲;王南燕;;地面气象记录人工与遥测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彭惠英;钟萍;卢伟东;王燕玲;王南燕;;谈谈天气现象的记录编报要点[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赵勇;刘恒德;丁善文;王德众;;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文件人工审核分析[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游文芬;曾海云;;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的一些小技巧[A];2008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洪涛;;地面气象观测中存在的问题[A];首届气象仪器与观测技术交流和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罗云峰;;有关我国大气科学几个问题的初步思考[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邹捍;;西部大开发中大气科学问题的思考[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黄;;二十五年风云路 科学工程创新天——中国大气科学工程进展回顾[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刘广英;王作台;余嘉裕;;台湾大气科学高等教育与研究介绍[A];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罗云峰;陆则慰;;从科学基金角度浅谈中美大气科学研究的几点比较[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北群;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宗海锋;ENSO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环流异常对梅雨期降水影响过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滕代高;台风涡旋自组织过程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辛金元;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联网观测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陈廷娣;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的微波和光学探测资料分析及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祁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与副高不连续南北进退[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为;中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2 张葵;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崔粉娥;一次山西低涡暴雨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徐泽芳;高职气象多媒体课程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甄灿明;白洋淀地区非均匀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曾鹏;不同初始涡廓线对涡旋自组织影响的初步研究及敏感性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杨琨;1981—2003年我国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夏芸;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低频振荡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冯琎;台风Ewiniar(2006)内部扰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相关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钱代丽;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变动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君;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立[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贾冰;模拟全真预报环境 对接部门实际业务[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贾朋群;看美国大气科学如何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本报实习生 马菲;“奥运天气提前一周才能准确预报”[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汪保安;南信大组建三个气象类学院[N];中国气象报;2006年
6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 局长 郑国光;大气科学界的楷模与骄傲[N];中国气象报;2011年
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人才成长的良师益友[N];中国气象报;2008年
8 冉瑞奎 陈清郁 汪保安 ;大气科学是我们的传家宝[N];中国气象报;2006年
9 记者 纪家梅;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取得丰硕成果[N];中国气象报;2001年
10 通讯员 奚立宗 记者 王德民;三“平台”推进甘肃局校合作[N];中国气象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