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摘要】:利用陕西省74站1960-2007年月降水和月气温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公式对陕西近50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了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陕西可利用降水资源南多北少,且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近50年来可利用降水资源趋于减少,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明显偏多,90年代显著偏少,进入21世纪有所增加。敏感性分析表明,可利用降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冬季最强,夏季最弱;陕北最强,陕南最弱;对降水的敏感性大于气温;降水不变,对气温的敏感性随气温增加而减小;气温不变,对降水的敏感性随降水增加而更显著;降水增加,对气温的响应更敏感;气温增加,对降水的响应减弱。
|
|
|
|
1 |
王宏伟,刘学华,袁延文;延安市降水资源统计分析与研究[J];陕西气象;2001年05期 |
2 |
蔡新玲;乔秋文;王繁强;姜创业;路岑之;;近45年来陕西省可利用的降水资源特征及变化[J];干旱区研究;2008年02期 |
3 |
林之光,陆业传,陈玉琼;黄淮海及其附近地区降水资源的稳定性[J];应用气象学报;1990年03期 |
4 |
李永华;高阳华;廖良兵;;重庆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变化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5 |
刘晓冉;杨茜;程炳岩;孔凡飞;张天宇;杨宝钢;;近46年重庆地区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
6 |
张丽玲;普宁市降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J];广东气象;1998年02期 |
7 |
白月波;白国平;张萍;杨秀凤;;依托气象科技 开发降水资源[J];内蒙古气象;2007年05期 |
8 |
安刚,孙力,廉毅;东北地区可利用降水资源的初步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1期 |
9 |
李栋梁,彭素琴;中国西部降水资源的稳定性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2年04期 |
10 |
于俊伟;周涛;;贵州省近50a降水资源的评估[J];贵州气象;2005年S1期 |
11 |
刘晓冉;李国平;范广洲;程炳岩;李洪权;;我国西南地区1960~2000年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5期 |
12 |
张旭东;辛吉武;王润元;尹东;;基于DEM的甘肃省降水资源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5期 |
13 |
李兆元,董亚非,周锁铨,肖永全,吴素良;子午岭地区降水资源研究[J];地理研究;1992年03期 |
14 |
岳家庚;袁丽;代广勇;行久;;阜新地区设计降雨分析计算[J];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33期 |
15 |
刘世祥,王遂缠,邵亮,全建瑞,何金梅;兰州市增雨潜力气候特征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3年S1期 |
16 |
杨万春;;近40年韶关地区可利用降水资源变化特征[J];广东气象;2009年02期 |
17 |
桑修诚;;新疆降水资源在农牧业生产中的意义[J];新疆气象;1990年03期 |
18 |
瞿汶;刘德祥;赵红岩;郭俊琴;;甘肃省近43年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07年01期 |
19 |
陈建新;;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淅川的降水资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
20 |
苏丰敏;李文峰;王军;王卫民;;许昌市降水资源及变化分析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