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坡“20070703”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
【摘要】:利用石河子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07年7月3日下午发生在石河子垦区南部山脉与平原交界区151团的冰雹、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风暴的Doppler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强对流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强风暴前进方向的右侧出现钩状回波、其东南边有一条明显的出流边界、东北侧呈现出倒"V"字型缺口;沿入流方向穿过最强回波位置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有界闭合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左侧的回波墙,最大的回波强度出现在沿着回波墙的一个竖直的狭长区域,其值超过65dBz,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超过70kg/m2;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中气旋。反射率因子从低层往高层向低层入流一侧倾斜,有界弱回波区从低层往高层也是向低层入流一侧倾斜。该超级单体的移动方向在盛行风向的右侧约30°,属于右移风暴。
|
|
|
|
1 |
白波;郭菊馨;张精华;;曲靖冷锋前强对流的环流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广西气象;2006年S3期 |
2 |
张一平,牛淑贞,席世平,吴民江;雷暴外流边界与郑州强对流天气[J];气象;2005年08期 |
3 |
王伏村;李耀辉;牛金龙;张得玉;;甘肃河西走廊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J];气象;2008年01期 |
4 |
任思衡;秦牧原;王春明;陈锋立;卢强;;重庆“5·6”强对流过程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
5 |
李吉顺;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各参数的垂直分布特征[J];气象;1983年05期 |
6 |
高庆凯,李洪勣,刘金玉;强对流天气的地面中尺度概念模式及其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87年07期 |
7 |
翟国庆;朱持则;俞樟孝;;湿有效能量在强对流中的应用[J];浙江气象;1989年01期 |
8 |
杜惠良;卢家麟;滕卫平;;地面物理量场与天气雷达图相结合在强对流现时预报中的作用[J];浙江气象;1990年01期 |
9 |
林建华,徐新法;湖州市雷达0—2小时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J];浙江气象;1994年04期 |
10 |
王令;1995年江西省气象台利用雷达回波制作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评述[J];江西气象科技;1996年03期 |
11 |
史久恒,谢义明,刘巧根;扬州地区强对流天气的专业气象短时预警服务系统[J];气象科技;1997年02期 |
12 |
余良茂;1995、1996年出梅后至9月底我省强对流天气特点[J];浙江气象;1997年04期 |
13 |
高荣;;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 北方旱情持续发展[J];气象;2007年07期 |
14 |
冯志娴,郑媛媛;1989年5月10日强对流天气的云图分析[J];气象;1990年08期 |
15 |
陈剑平;8月强对流天气单站短时订正预报[J];江西气象科技;1995年03期 |
16 |
赵玲,胡仕振,吴振强;严重影响云浮的一次强对流天气[J];广东气象;1997年01期 |
17 |
山义昌,刘桂才,张秀珍,高晓梅;鲁北沿海强对流天气多发的成因及临近预报[J];气象;2003年11期 |
18 |
叶爱芬;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J];广东气象;2004年01期 |
19 |
石磊,杨金玲,王日东;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04年03期 |
20 |
肖风劲;强对流天气频繁 气象灾害损失较重——2005年5月[J];气象;2005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