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俞淼陈海山孙照渤  
【摘要】:如何在气候模式中合理描述植被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季节、年际尺度的动态变化过程,是深入理解植被——气候相互作用的关键。利用MODIS和GIMMS最新的卫星观测资料,对一个最近发展的植被动态模型(Interactive Canopy Model,ICM,Dickinson et al.,1998、2002)的性能进行了评估,重点对反映植被动力学的关键参数——叶面积指数(LAI)的模拟结果和观测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估了ICM对LAI的季节、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ICM能一定程度上模拟出植被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但对于不同气候区、不同植被类型,模拟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而言,模拟值在热带地区明显大于观测值,温寒带地区则小于观测值;对草地的模拟优于林地;农作物的模拟中,对不同光合类型的作物以及人为因素的考虑似乎不够;而对LAI年际变化的模拟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这些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改进模式的参数化方案和模型参数的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俞淼;陈海山;孙照渤;Iftikhar Ahmad;;全球植被年际尺度动态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2 李明财;刘德义;郭军;;天津地区各季植被NDVI年际动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3 万小芳;潘爱军;郭小钢;;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研究[J];台湾海峡;2007年01期
4 宋洪军;李瑞香;王宗灵;张学雷;刘萍;;桑沟湾浮游植物多样性年际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5 赵霞;谭琨;方精云;;1982-2006年新疆植被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季节差异[J];干旱区研究;2011年01期
6 蒙吉军;王钧;;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理研究;2007年05期
7 王雨;林茂;陈兴群;林更铭;;九龙江河口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1年12期
8 马明国;王建;王雪梅;;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J];遥感学报;2006年03期
9 吴晓娟;孙根年;;西安城区植被净化大气污染物的时间变化[J];中国城市林业;2006年06期
10 何晴;吕达仁;;陆面过程中植被的描述及其卫星遥感反演——从定性描述向定量描述的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10期
11 陶波,李克让,邵雪梅,曹明奎;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模拟[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12 王辉;昝国盛;毕晓丽;周睿;熊友才;洪军;葛剑平;;基于MODIS的泾河流域植被动态年际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7年05期
13 李宝泉;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6年02期
14 伦凤霞;晁敏;沈新强;王云龙;;洋山深水港区域夏季叶绿素a分布及年际变化[J];海洋渔业;2009年02期
15 俞建銮,朱明远,李瑞香,夏滨,黄凤鹏;南极长城湾夏季浮游植物变化特征[J];极地研究;1999年01期
16 张生军;王天明;李钟汶;牟溥;寇晓军;葛剑平;;新疆植被遥感绿度指数与水、热关系的动态相关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17 武永利;李智才;王云峰;栾青;田国珍;;山西典型生态区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9年05期
18 汲玉河;周广胜;;辽河三角洲植被生产功能的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0年07期
19 范敏锐;余新晓;张振明;史宇;吕锡芝;周彬;;CO_2倍增和气候变化对北京山区栓皮栎林NPP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20 邵璞;曾晓东;;气候年际变率对全球植被平均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淼;陈海山;孙照渤;;应用卫星资料对动态植被模型ICM模拟性能的评估[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李克让;陶波;邵雪梅;曹明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年际变化[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弓;;中国东部植被时空变化及其与ENSO关系的初步研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4 陈怀亮;邹春辉;刘玉洁;徐祥德;;1981~2001年中国黄淮海地区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丹利;季劲钧;马柱国;;新疆植被生产力与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丁明军;张镱锂;;青藏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关系研究[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马治国;;亚热带气候植被气候生产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以福州市为例[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赵汉青;;基于SPOT-4/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A];吉林省测绘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9 董叶辉;南颖;;延边地区近十年来植被覆盖变化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童春富;熊李虎;陆健健;何文珊;;高强度开发背景下城郊自然保护区迁徙鸻鹬类群落结构的变化[A];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洪军;缅因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水华年际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植;基于物候表征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慧静;基于MODIS-NDVI的内蒙古植被变化遥感监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蒋星;中国区域植被活动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杨亚梅;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培松;气象因子与NDVI的相关性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5 李艳清;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思佳;北京市野鸭湖湿地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秀丽;罗布泊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红柳落叶阳离子及其环境意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晓桃;黄河源区NPP及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9 王娜;基于NDVI的河南省植被及碳储量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