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夏季低云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利用1984-2005年ISCCP D2月平均资料对中国北方低云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年际变化角度出发,研究三个不同下垫面情况下低云的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机制。结果表明:1)从多年平均意义上讲,中国北方低云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在西部存在两个极小值;2)三个地区低云云量均在春季达到最大值,冬季最小,且四季均以水积云、水层积和云冰积云为主;3)在东北、华北地区夏季低云云量年际变化存在准两年周期震荡;4)华北地区夏季低云年际变化与当地大气水分含量相关密切,其相关系数为-0.6401。
|
|
|
|
1 |
杜汝霖;李不惑;田立富;;中国北部寒武纪叠层石的初步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
2 |
苏志珠,马义娟,刘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之探讨[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3 |
高国雄;中国北部沙尘暴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5期 |
4 |
胡长康;;中国北部第三纪几种爪蹄兽化石[J];古脊椎动物学报;1959年03期 |
5 |
郑国璋,岳乐平;中国北方第四纪磁性地层记录的古地磁极倒转与气候变化耦合关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年03期 |
6 |
王思恩;中国北部陆相侏罗系与英国海陆交互相侏罗系的对比研究——兼论中国北部侏罗系的划分与对比[J];地质学报;1998年01期 |
7 |
武三安;中国北部菲丽蚧亚科的初步研究(同翅目:蚧科)[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8 |
郑文衡,王乘,何振,牛安福;地壳对海洋潮汐的响应(英文)[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年02期 |
9 |
江爱良;中国北部春季的气压波动[J];气象学报;1951年01期 |
10 |
袁宝印;中国北部晚更新世气候地貌及其古环境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11 |
杨柏,李世奎,霍治国;近百年中国北部南温带北界界限的动态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Z1期 |
12 |
D.Vere—Jones,邓永录;中国北部地震历史资料的点过程分析[J];中国地震;1988年01期 |
13 |
T.Jiwen;刘永江;;中国北部大陆边缘岩石圈构造和动力学特征[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
14 |
刘洪利,朱文琴,宜树华,李维亮,陈隆勋,白立杰;中国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学报;2003年04期 |
15 |
孙自明;;《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书评[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5期 |
16 |
宜树华,刘洪利,李维亮,刘煜;中国西北地区云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J];气象;2003年01期 |
17 |
丁守国,赵春生,石广玉,武春爱;近20年全球总云量变化趋势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
18 |
杨景春;中国北部和东北部构造地貌发育和第四纪构造应力状态的关系[J];地理学报;1983年03期 |
19 |
丁守国,石广玉,赵春生;利用ISCCP D2资料分析近20年全球不同云类云量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可能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4年11期 |
20 |
王仕;;评《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J];科学通报;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