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EnKF算法的卫星遥感土壤湿度同化研究

师春香  谢正辉  田向军  钱辉  梁妙玲  
【摘要】:土壤湿度在陆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气候、水文、农业、林业等研究中重要的地球物理参数之一。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散,径流、地表反射率、地表发射率以及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从而对气候有重要影响,它对大气的影响在全球尺度上仅次于海面温度,在陆地尺度其影响超过海面温度。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可同化卫星遥感土壤湿度数据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实现卫星遥感土壤湿度数据和模式模拟的同化融合,获取中国区域高精度、时空连续的土壤湿度数据,为气候、水文、农业、林业和防灾减灾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发展了基于每小时静止卫星云图云分类信息的累积降水进行时间降尺度的时间加权插值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FY2C云图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FY2C6小时降水估计业务产品,得到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具有10KM空间分辨率以及1小时时间分辨率的降水数据集,并利用中国区域自动雨量观测资料对该降水估计数据进行检验和评估,表明该方法是合理的。同时利用FY2C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波段观测资料生成了与降水同样时空分辨率的地面入射太阳辐射数据,并用中国气象局5个气候观象台观测的太阳辐射资料进行质量检验表明其合理性。这些工作以及相关高分辨率降水和入射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估计对于陆面数值模拟和同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基于陆面过程模型CLM3和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KalmanFilter,简称EnKF)的土壤湿度同化框架,并利用生态观测站半小时大气强迫和地面土壤湿度观测数据进行单站土壤湿度同化试验,对同化结果与模式模拟结果、地面土壤湿度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同化方案的合理性。建立了基于集合Kalman滤波及陆面过程模型的中国区域陆面土壤湿度同化框架(CLSMDAS-ChinaLandSoilMoistureAssimilationSystem)并应用于中国区域陆面土壤湿度同化试验。利用本论文中所述同化系统所生成的大气强迫数据集、同化系统CLSMAS、以及AMSR-E土壤湿度观测数据集进行同化试验;对2006年6-9月的同化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陆面模式模拟和同化结果都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出土壤湿度时空分布,同化的土壤湿度分布与2006年8月重庆、四川发生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夏伏旱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与发生在9月的湖北东部、广西南部等地的干旱区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上述中国区域陆面土壤湿度同化系统的建立,特别是将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红外资料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以及利用FY2C可见光资料反演的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应用到中国区域陆面土壤湿度同化系统中,从而改进了驱动陆面模式运行的大气强迫变量的时空分布特性,以及陆面模式模拟的精度并提高土壤湿度同化结果的精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何志斌,赵文智;半干旱区流沙固定初期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湿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4期
2 周秉荣;申双和;胡玲;;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土壤湿度信息的技术方法研究[J];青海气象;2007年04期
3 王晓婷;郭维栋;钟中;崔晓燕;;中国东部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及其与气候背景的联系[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4 王建源;杨荣光;;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5 黄文华;;土壤水分蒸发的驻波函数解[J];中国农业气象;1984年04期
6 任玉民;吴芝成;;辽河下游滨海地区旱田盐碱土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水分状况的研究[J];盐碱地利用;1984年02期
7 薛军红,巫新民,李玉娥;地下微孔渗灌的节水机理及控制初探[J];中国农业气象;1994年05期
8 申慧娟,严昌荣,戴亚平;农田土壤水分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生态科学;2003年04期
9 李芳花,辛景峰,刘迪,司振江;特征空间法与墒情监测应用分析[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年02期
10 鲍艳松;刘良云;王纪华;;综合利用光学、微波遥感数据反演土壤湿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1 安进强;;基于GSM网络的土壤湿度监测系统的设计[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2 李军;陈兵;李小芳;赵玉娟;次仁央金;蒋斌;胡伟;程积民;邵明安;;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区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J];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13 刘乐中;杨玉盛;郭剑芬;袁一丁;;杉木人工林皆伐火烧后土壤呼吸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1期
14 杨越;曹波;孙保平;杨志国;杨莉;刘莹;;生态垫对流动沙地土壤温湿度和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3期
15 张生雷;谢正辉;师春香;陈锋;;集合Kalman滤波在土壤湿度同化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2008年06期
16 孙培良;徐法彬;杨士恩;刘顼;杨忠旭;张新华;冯彩波;;聊城土壤水分年际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S2期
17 李新辉;宋小宁;周霞;;半干旱区土壤湿度遥感监测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1期
18 苟浩锋;刘彦华;张述文;李得勤;;评估集合卡曼滤波反演土壤湿度廓线的性能[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19 孔萍;殷剑敏;肖金香;李迎春;;我国南方晚稻孕穗期旱灾指标试验研究[J];气象科技;2010年04期
20 陆登荣;黄斌;王劲松;;甘肃河东雨养农业区旬降水变化及其与土壤湿度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春香;谢正辉;田向军;钱辉;梁妙玲;;基于EnKF算法的卫星遥感土壤湿度同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杨宝钢;丁裕国;刘晶森;陈斌;;考虑植被的热惯量法反演土壤湿度的一次试验[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王薪;李宗谦;;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反演方法[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赵逸舟;马耀明;马伟强;李茂善;孙方林;王磊;向鸣;;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分析[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春雷;秦其明;;一种适应植被覆盖的土壤湿度遥感监测方法[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6 张秀芝;吴迅英;;中国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特征研究(摘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芹;;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土壤湿度反演试验[A];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方文松;刘荣花;朱自玺;马志红;;农田降水渗透深度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黄亮;彭小燕;丁爱萍;刘爱兵;黄新时;;南通地区土壤湿度预报模型初步试验[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丹利;季劲钧;;1989-1998年中国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得勤;土壤湿度的模拟和估算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杨娜;基于云参数干旱遥感监测模型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土壤湿度同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昊睿;陆面数据同化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马媛;新疆土壤湿度的微波反演及应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5 牟伶俐;农业旱情遥感监测指标的适应性与不确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6 张利梅;导水涂层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8 孟春雷;陆面过程模式中土壤蒸发与水热耦合传输的进一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国兵;北亚热带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碳动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班凤梅;洞穴滴水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过程的联系[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利彪;用MODIS-TVDI方法及AMSR-E数据分析蒙古高原土壤湿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文渊;基于MODIS影像数据反演干旱区土壤湿度方法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3 杜嘉;土壤表现为非朗伯体的土壤湿度临界值的确定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佳;土壤水文特征对陆面过程影响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3年
5 冉琼;全国土壤湿度及其变化的遥感反演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6 魏国栓;农田土壤水分遥感反演及其时空变异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杨晓峰;土壤湿度廓线综合反演试验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吴徐燕;基于常规气象资料计算的中国大陆土壤湿度的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白志远;土壤湿度遥感监测与数值模拟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苟浩锋;两类滤波方法在估算土壤湿度方面的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媛 编译;新观测证明土壤湿度和暴雨存在密切关系[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陆魁东;入秋雨水不足 初冬旱情持续[N];湖南科技报;2007年
3 省农科院粮作所玉米室 袁建华;玉米涝后田间管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4 记者  杨登贵 马和亮 李建新;春播患“湿疹” 专家急“会诊”[N];宁夏日报;2007年
5 马和亮;农技总站长支招趋利避害[N];宁夏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菲;强化相应措施 减少旱情影响 确保丰收[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7 张加常;我区大部出现中等干旱[N];铜仁日报;2010年
8 河北农业大学 崔彦宏;夏玉米苗期雹灾危害及补救措施[N];河北科技报;2006年
9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组 崔彦宏;苗期玉米遭受雹灾咋补救[N];河北农民报;2006年
10 赖敏;气象干旱等级的划分[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