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戈壁地表能量闭合分析
【摘要】:在荒漠上,热储存项对地表能量平衡是很重要的,而且容易被忽略。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以野外试验资料为基础,研究了热储存项对我国西北戈壁地表能量闭合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考虑热储存项时,戈壁地表能量的不闭合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7%和15%。考虑热储存项时,两个季节获得了同样的比较好的地表能量的闭合结果,即98%。土壤热储存项对能量闭合的贡献在夏季是4%,在冬季是11%;而空气热焓量对能量闭合的贡献在夏季是1%,在冬季是2%。在冬季,土壤、空气热焓量起了更重要的作用。大气水气潜热变化对能量闭合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记。
|
|
|
|
1 |
李栋梁,谢金南,赵仲莲,费晓玲,李耀辉;中国西北夏季气温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响应的诊断与数值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7年04期 |
2 |
许东蓓;任余龙;李文莉;段海霞;李忆平;张培燕;刘芳;;“4.29”中国西北强沙尘暴数值模拟及螺旋度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1期 |
3 |
杨金虎;杨启国;姚玉璧;魏锋;;中国西北近45a来夏季无雨日数的诊断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年03期 |
4 |
张文;寿绍文;杨金虎;刘建;;近45a来中国西北汛期降水极值的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2期 |
5 |
杨金虎;江志红;杨启国;孙旭英;姚玉璧;;中国西北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J];中国沙漠;2007年02期 |
6 |
刘星燕;黄山江;赵海江;顾润香;;近50年西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与Key海区海温异常的相关及SVD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
7 |
李栋梁,谢金南,王文;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
8 |
韩永翔,董安祥,王卫东;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4期 |
9 |
郭维栋
,孙菽芬
,钱永甫;土壤热异常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个例分析和数值模拟(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3期 |
10 |
田荣湘,高玲,高由禧;中国西北干旱区年降雨量的时空变化[J];高原气象;1995年01期 |
11 |
杨金虎;王鹏祥;白虎志;姚玉璧;;中国西北空中可降水量的年内非均匀性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8年02期 |
12 |
郭维栋,孙菽芬;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初探[J];气象学报;2002年06期 |
13 |
张长春,王光谦,魏加华,邵景力;联合TM和NOAA数据研究黄河三角洲地表蒸发(散)量[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14 |
杨金虎;沈永平;王鹏祥;杨启国;;中国西北近45a来极端低温事件及其对区域增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7年04期 |
15 |
杨金虎;江志红;王鹏祥;张小明;;中国西北极端降水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08年01期 |
16 |
王建凯;王开存;王普才;宗雪梅;;三维城市地表反射率计算模式[J];大气科学;2008年05期 |
17 |
李欣;杨修群;汤剑平;孙旭光;房佳蓓;;WRF/NCAR模拟的夏季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多城市热岛和地表能量平衡[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
18 |
张艳武,冯起,吕世华,黄静,司建华,苏永红;额济纳绿洲夏末典型晴天小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5年04期 |
19 |
张凯;王润元;张强;司建华;杨启国;刘宏谊;王鹤龄;;绿洲荒漠过渡带夏季晴天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J];中国沙漠;2007年06期 |
20 |
黄安宁;张耀存;高国栋;;中国东部地区NCEP/NCAR再分析地表能量平衡资料的检验[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