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西北戈壁地表能量闭合分析

王润元  张强  
【摘要】:在荒漠上,热储存项对地表能量平衡是很重要的,而且容易被忽略。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以野外试验资料为基础,研究了热储存项对我国西北戈壁地表能量闭合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考虑热储存项时,戈壁地表能量的不闭合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7%和15%。考虑热储存项时,两个季节获得了同样的比较好的地表能量的闭合结果,即98%。土壤热储存项对能量闭合的贡献在夏季是4%,在冬季是11%;而空气热焓量对能量闭合的贡献在夏季是1%,在冬季是2%。在冬季,土壤、空气热焓量起了更重要的作用。大气水气潜热变化对能量闭合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栋梁,谢金南,赵仲莲,费晓玲,李耀辉;中国西北夏季气温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响应的诊断与数值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7年04期
2 许东蓓;任余龙;李文莉;段海霞;李忆平;张培燕;刘芳;;“4.29”中国西北强沙尘暴数值模拟及螺旋度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1期
3 杨金虎;杨启国;姚玉璧;魏锋;;中国西北近45a来夏季无雨日数的诊断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年03期
4 张文;寿绍文;杨金虎;刘建;;近45a来中国西北汛期降水极值的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2期
5 杨金虎;江志红;杨启国;孙旭英;姚玉璧;;中国西北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J];中国沙漠;2007年02期
6 刘星燕;黄山江;赵海江;顾润香;;近50年西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与Key海区海温异常的相关及SVD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7 李栋梁,谢金南,王文;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8 韩永翔,董安祥,王卫东;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4期
9 郭维栋 ,孙菽芬 ,钱永甫;土壤热异常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个例分析和数值模拟(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3期
10 田荣湘,高玲,高由禧;中国西北干旱区年降雨量的时空变化[J];高原气象;1995年01期
11 杨金虎;王鹏祥;白虎志;姚玉璧;;中国西北空中可降水量的年内非均匀性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8年02期
12 郭维栋,孙菽芬;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初探[J];气象学报;2002年06期
13 张长春,王光谦,魏加华,邵景力;联合TM和NOAA数据研究黄河三角洲地表蒸发(散)量[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14 杨金虎;沈永平;王鹏祥;杨启国;;中国西北近45a来极端低温事件及其对区域增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7年04期
15 杨金虎;江志红;王鹏祥;张小明;;中国西北极端降水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08年01期
16 王建凯;王开存;王普才;宗雪梅;;三维城市地表反射率计算模式[J];大气科学;2008年05期
17 李欣;杨修群;汤剑平;孙旭光;房佳蓓;;WRF/NCAR模拟的夏季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多城市热岛和地表能量平衡[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18 张艳武,冯起,吕世华,黄静,司建华,苏永红;额济纳绿洲夏末典型晴天小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5年04期
19 张凯;王润元;张强;司建华;杨启国;刘宏谊;王鹤龄;;绿洲荒漠过渡带夏季晴天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J];中国沙漠;2007年06期
20 黄安宁;张耀存;高国栋;;中国东部地区NCEP/NCAR再分析地表能量平衡资料的检验[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润元;张强;;西北戈壁地表能量闭合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苗世光;窦军霞;CHEN Fei;李炬;李爱国;;北京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3 赵建华;张强;;土壤热量传递的递渐过程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韩永翔;董安祥;王卫东;;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的影响[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润元;张强;王鹤龄;张凯;王胜;刘宏谊;;热储存项对中国西北亚高山草甸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张耀存;;次网格地形参数化及其对地表能量平衡和降水模拟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张述文;邱崇践;;求解地表通量的变分方法研究[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江勇;陈少勇;高蓉;郭忠祥;;气温变暖对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的影响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蔺文静;;华北平原区域蒸发蒸腾的遥感估算[A];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咏薇;蒋维楣;;城市化进程对气象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鹏祥;西北地区干湿演变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翟禄新;近50a来中国西北气候变化及其水文响应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3 陈晋北;非平衡态线性热力学在大气湍流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4 王润元;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伟;西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春为;中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3 师锐;寒区陆面过程特征的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姜红;基于MODIS影像的新疆奇台县区域蒸散发量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5 伍琼;淮河流域农田近地层湍流通量特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6 孟凡影;基于MODIS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鲍平勇;半干旱区域日蒸散发估算的遥感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闭建荣;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地表能量平衡的观测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马永锋;南极中山站至Dome-A考察断面近地层特征参数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10 张叶;大规模城市化影响东亚季风和中国气候的敏感性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通讯员 李光林 朱彩霞;自动站监测敦煌生态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垠;在气候变化中共谋低碳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龚洁;灾害性天气对农资使用影响不大[N];农资导报;2009年
4 汪永晨;黄河源头姊妹湖[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 李耀辉 研究员 本报记者 倪永强;走进西北沙尘暴[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宋常青;中国沙尘暴将进入新一轮活跃期[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