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5~27日河南省大雾成因分析
【摘要】: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要素场、大气稳定度及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7年12月25~27日河南省大雾形成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后较大的相对湿度以及稳定的大气层结;其主要特点就是雨雾相间,逆温不明显。低层相对湿度为70%~80%,风速1~4m·s-1,较大的湿度较弱的风速,能使水汽向上输送到一定的高度但又不会过高,这样就降低了对流层低层的能见,有利大雾的形成。本次大雾的物理量场特点为,近地面层(900hPa以下)弱的辐合上升,有利于近地面层的水汽发展一定高度;对流层中低层(900~850hPa)的下沉运动则进一步阻止了近地面层中水汽向上扩散,有利于大雾的发展。
|
|
|
|
1 |
张文,蒋盛闻;富宁两次大暴雨的对比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S1期 |
2 |
何婧;楼丽银;;0513号台风“泰利”引发浙南特大暴雨过程分析[J];浙江气象;2007年03期 |
3 |
高振荣,曾万寿;敦煌7.5冰雹个例分析[J];甘肃气象;1995年03期 |
4 |
赵榆飞,毕旭,韩景英;榆林分县降水预报三级分辨方法研究[J];陕西气象;2000年06期 |
5 |
欧坚莲;2003年影响广西的两次台风过程对比分析[J];广西气象;2004年S1期 |
6 |
王珏;李德芳;杨晓平;温洛;刘冬艳;;河南省2004-07-16暴雨特殊落区成因分析[J];河南气象;2006年01期 |
7 |
黄志勇;施望芝;毛以伟;黄华丽;陈创买;;“海棠”和“泰利”对湖北降水影响的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2007年04期 |
8 |
贺皓;刘宇;滕跃;黄宝霞;;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区春末夏初沙尘暴天气的物理量场结构[J];中国沙漠;2007年06期 |
9 |
吴有训;胡雯;袁野;陈晓红;黄勇;李爱华;;江淮地区夏季环流分型及其云水气候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0 |
主毅;张艳梅;陈波;陈世平;;西南地区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2期 |
11 |
王川;李韬;侯建忠;;西北地区一次沙尘天气的数值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2008年05期 |
12 |
马秀梅;郑俊芬;成秀萍;;海西州一次历史罕见连阴雨诊断分析[J];青海气象;2008年04期 |
13 |
侯淑梅;李灿;王月兰;亓翠云;孙忠欣;;一次暴雨过程预报的多模式NWP产品与物理参数的综合分析应用[J];暴雨灾害;2009年01期 |
14 |
尹东屏;张备;刘梅;濮梅娟;韩桂荣;;2006年江苏两次降雪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科学;2009年03期 |
15 |
黄滢;郭亮;江源源;;“黑格比”和“莎莉”两个相似台风暴雨对比分析[J];海洋预报;2010年01期 |
16 |
王爱明,尹春光;1997年“8·8”暴雨成因分析[J];四川气象;1998年03期 |
17 |
王正旺,白根俊,庞转棠,魏建军,卜祥朔;长治市2003年8月26日暴雨过程分析[J];山西气象;2004年03期 |
18 |
冯新,施望芝;对2005年湖北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湖北气象;2005年03期 |
19 |
郭大梅,许新田;陕西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J];陕西气象;2005年06期 |
20 |
梁飞燕;黄帆;梁妙芝;;广西初夏4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J];广西气象;2005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