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2007年12月25~27日河南省大雾成因分析

谷秀杰  王友贺  李周  张永涛  
【摘要】: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要素场、大气稳定度及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7年12月25~27日河南省大雾形成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后较大的相对湿度以及稳定的大气层结;其主要特点就是雨雾相间,逆温不明显。低层相对湿度为70%~80%,风速1~4m·s-1,较大的湿度较弱的风速,能使水汽向上输送到一定的高度但又不会过高,这样就降低了对流层低层的能见,有利大雾的形成。本次大雾的物理量场特点为,近地面层(900hPa以下)弱的辐合上升,有利于近地面层的水汽发展一定高度;对流层中低层(900~850hPa)的下沉运动则进一步阻止了近地面层中水汽向上扩散,有利于大雾的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文,蒋盛闻;富宁两次大暴雨的对比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S1期
2 何婧;楼丽银;;0513号台风“泰利”引发浙南特大暴雨过程分析[J];浙江气象;2007年03期
3 高振荣,曾万寿;敦煌7.5冰雹个例分析[J];甘肃气象;1995年03期
4 赵榆飞,毕旭,韩景英;榆林分县降水预报三级分辨方法研究[J];陕西气象;2000年06期
5 欧坚莲;2003年影响广西的两次台风过程对比分析[J];广西气象;2004年S1期
6 王珏;李德芳;杨晓平;温洛;刘冬艳;;河南省2004-07-16暴雨特殊落区成因分析[J];河南气象;2006年01期
7 黄志勇;施望芝;毛以伟;黄华丽;陈创买;;“海棠”和“泰利”对湖北降水影响的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2007年04期
8 贺皓;刘宇;滕跃;黄宝霞;;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区春末夏初沙尘暴天气的物理量场结构[J];中国沙漠;2007年06期
9 吴有训;胡雯;袁野;陈晓红;黄勇;李爱华;;江淮地区夏季环流分型及其云水气候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主毅;张艳梅;陈波;陈世平;;西南地区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2期
11 王川;李韬;侯建忠;;西北地区一次沙尘天气的数值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2008年05期
12 马秀梅;郑俊芬;成秀萍;;海西州一次历史罕见连阴雨诊断分析[J];青海气象;2008年04期
13 侯淑梅;李灿;王月兰;亓翠云;孙忠欣;;一次暴雨过程预报的多模式NWP产品与物理参数的综合分析应用[J];暴雨灾害;2009年01期
14 尹东屏;张备;刘梅;濮梅娟;韩桂荣;;2006年江苏两次降雪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科学;2009年03期
15 黄滢;郭亮;江源源;;“黑格比”和“莎莉”两个相似台风暴雨对比分析[J];海洋预报;2010年01期
16 王爱明,尹春光;1997年“8·8”暴雨成因分析[J];四川气象;1998年03期
17 王正旺,白根俊,庞转棠,魏建军,卜祥朔;长治市2003年8月26日暴雨过程分析[J];山西气象;2004年03期
18 冯新,施望芝;对2005年湖北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湖北气象;2005年03期
19 郭大梅,许新田;陕西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J];陕西气象;2005年06期
20 梁飞燕;黄帆;梁妙芝;;广西初夏4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J];广西气象;2005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秀杰;王友贺;李周;张永涛;;2007年12月25~27日河南省大雾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刘强军;;“05·6”华北大雾天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胡五九;王俊;汪丽明;金华星;;利用T213资料物理量场制作滁州市暴雨预报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贾显锋;;广西“02.4.5”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井喜;;2002年7月4日子长特大暴雨过程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项素清;;由热带低压环流引发的中尺度特大暴雨过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郦敏;;041203暴雨成因分析[A];平安浙江气象保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杨建军;瓦黑提;;春季一次的强雹暴天气过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周国飞;徐义喜;;2009年4月19日景德镇地区暴雨过程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海;金炜;易伟霞;;2010年9月5—7日南阳暴雨过程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明良;沪宁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浓雾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姚学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动力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捷纯;华南西部热带气旋强降水监测和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蒋璐璐;雾的多尺度信息提取及预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陈莲;基于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的初始扰动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李振杰;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德花;2010年6月14~15日福建暴雨背景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管琴;山西省高速公路大雾数值预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冯良敏;自动站资料质量控制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廖芷仪;天山地区暴雨数值模拟及资料同化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王秋云;沪宁高速公路高、低温胁迫的模拟试验和数值预报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陈春;华南前汛期暴雨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聂海峰 通讯员 李云泉;我市大雾预报技术国内领先[N];嘉兴日报;2005年
2 通讯员 毛则剑 朱建美 陈浩 记者 杜悦 孙昊 李名生;昨天的杭州,像进入了雾都[N];杭州日报;2010年
3 姜永育;气象新“武器”捕捉弥天大雾[N];中国气象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顾雯;强冷空气一来 大雾“准时”降临[N];南京日报;2007年
5 段溯舸;山城再现蓝天白云[N];中国气象报;2002年
6 彭莹辉 宋贝叶;气象为春运上“保险”[N];中国气象报;2003年
7 记者 王正民 袁曙超 马秀连;气象专家发现“象鼻” 浓雾预报找到“钥匙”[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8 杨夏;给风云把脉 为民生造福[N];中国气象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赵小兰;气象防灾打出有力组合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宁波市气象局 徐文宁;实施拓展战略 提升服务水平[N];中国气象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