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ENSO年西太平洋海气热通量交换的低频振荡
【摘要】:利用NOAA多年逐日平均的海表热通量资料,根据前冬的Nino3.4指数确定了ENSO冷年和暖年,分析表明:夏季(4-8月)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气热量交换过程的变化特征在ENSO冷、暖年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ENSO冷年有更强的低频振荡发生,而且冷年的低频振荡在6-7月期间相比其它时间段振荡更强(振幅更大),暖年则是在4-5月有最强的低频振荡,其次是在8月,即冷年和暖年正好有基本相反的低频振荡趋势。将4个热通量和净热对比发现,无论原场还是低频分量场,在同一种状态下(同为冷年或者同为暖年)净潜热的变化特征总是最接近于净热的变化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基本一致的演变趋势上,还体现在数值的大小上。作为整个地气系统能量的来源,净短波辐射对净热的作用也较大,但其低频振荡的贡献次于净潜热。净长波辐射和净感热的原场、年循环分量和低频分量在不同状态下的差异都很小,因此,它们对海表整个热通量交换过程的影响相对于净潜热和净短波就小得多,净潜热和净短波辐射(尤其是净潜热)才是引起海气界面在ENSO的不同状态下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因子。
|
|
|
|
1 |
吴增茂,吴德星,盛立芳;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形成原因探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S2期 |
2 |
俞永强;周祖翼;张学洪;;印度尼西亚海道关闭对气候的影响:一个数值模拟研究[J];科学通报;2003年S2期 |
3 |
励申申,寿绍文;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我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的成因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3期 |
4 |
颜文;陈木宏;李春娣;汤贤赞;陈忠;郑范;;西太平洋暖池近3万年来的沉积序列及其环境特征—WP92-3柱样的REE记录[J];矿物学报;2006年01期 |
5 |
齐庆华;侯一筠;张启龙;;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和流异常与西太平洋暖池纬向运移[J];海洋与湖沼;2010年03期 |
6 |
王皘;刘秦玉;;海气界面热通量交换对南海深水海盆SST持续增暖的可能贡献[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
7 |
向元珍;七个热带海洋环流模式的比较[J];海洋预报;1995年04期 |
8 |
史久新,赵进平,矫玉田;融冰季节北极破碎冰区热通量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
9 |
何慧;李艳兰;覃志年;廖雪萍;;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异常强降水的气候背景[J];海洋通报;2007年05期 |
10 |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1期 |
11 |
贾小龙,李崇银;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
12 |
黄荣辉;陈光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J];气象学报;2007年05期 |
13 |
伍琼;田红;严平;童应祥;;淮河流域农田CO_2和热通量日、季节变化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1期 |
14 |
刘延亮;吕连港;舒启;于卫东;;东北印度洋上层海水热含量及影响要素的季节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
15 |
岳彩军;陆维松;;1997/1998年ElNio事件发生、发展可能机制的进一步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
16 |
夏建新;韩凝;任华堂;;深海热液活动环境场参数及模型分析[J];地学前缘;2009年06期 |
17 |
张立峰,何金海,许建平,孙朝辉;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J];东海海洋;2005年01期 |
18 |
张法高;渤、黄海每日海面热通量的计算[J];海洋科学;1995年04期 |
19 |
许乃猷,徐启春,王志联;北太平洋热通量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海洋湖沼通报;1994年02期 |
20 |
周允华,项月琴;热流板测量精度分析[J];冰川冻土;198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