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殷跃平  
【摘要】:汶川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多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是非常显著的。通过综合分析堰塞湖库容、滑坡坝高以及坝体物质组成和结构,对地震形成的33处坝高大于10m的滑坡堰塞湖进行了评估,划分出极高、高、中和低四种溃决危险。汶川地震滑坡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平整的滑面,"尖点撞击"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可以分为勺型滑床、凸型滑床和阶型滑床等类型。据实地调查,滑坡附近震毁建筑物垂向震动非常明显,具有"地震抛掷"—"撞击崩裂"—"高速滑流"三阶段特征。在高速滑流中,发生三种效应:1)高速气垫效应,滑坡体由较大块石和土构成,具有一定厚度,飞行行程可达1~3km;2)碎屑流效应,撞击粉碎的土石呈流动状态,特别是含水丰富时,形成长程流滑;3)铲刮效应,巨大撞击力导致下部岩体崩裂,形成新滑坡、崩塌,但是,其厚度不大,滑床起伏不平。本文以北川城西滑坡和青川东河口滑坡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及成灾机理。北川县城城西滑坡导致1600人被埋死亡,数百间房屋被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严重的滑坡灾难,举世罕见。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较为典型的高速远程复合型滑坡,滑程约2400m,高速碎屑流冲抵清江河左岸,形成滑坡坝,致使七个村庄被埋,约400人死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永双;雷伟志;石菊松;吴树仁;王献礼;;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2期
2 陈晓清;崔鹏;赵万玉;高全;;“5·12”汶川地震堰塞湖应急处置措施的讨论——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例[J];山地学报;2010年03期
3 杨享衢;;堰塞湖应急排险中的爆破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8年08期
4 陈晓清;崔鹏;程尊兰;游勇;张小刚;何思明;党超;;5.12汶川地震堰塞湖危险性应急评估[J];地学前缘;2008年04期
5 刘惠军;沈军辉;聂德新;安世泽;;5·12汶川地震青川县木鱼镇滑坡坝稳定性分析[J];山地学报;2008年03期
6 徐则民;;金沙江寨子村滑坡坝堰塞湖沉积及其对昔格达组地层成因的启示[J];地质论评;2011年05期
7 崔鹏;韦方强;何思明;游勇;陈晓清;李战鲁;党超;杨成林;;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J];山地学报;2008年03期
8 孙其诚;王光谦;胡凯衡;;汶川地震堰塞体及相关力学问题[J];物理;2009年04期
9 唐勇;覃建雄;李艳红;赵俊;梁艳桃;刘妍;;汶川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分类及特色评价[J];地球学报;2010年04期
10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年04期
11 苏凤环;韩用顺;刘洪江;;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2 韩用顺;崔鹏;朱颖彦;苏凤环;张勇;杨应常;;汶川地震危害道路交通及其遥感监测评估——以都汶公路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13 简文彬;;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14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15 刘爱文;夏珊;徐超;;汶川地震交通系统震害及震后抢修[J];震灾防御技术;2008年03期
16 王运生;罗永红;吉峰;霍俊杰;吴峻峰;徐鸿彪;;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17 李秀珍;孔纪名;邓红艳;崔云;田述军;阿发友;;“5·12”汶川地震滑坡特征及失稳破坏模式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18 赵芹;卿太明;曹叔尤;;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03期
19 王玉;陈晓清;;汶川地震区次生山地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构想[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S1期
20 周洪福;韦玉婷;聂德新;;黄河上游戈龙布滑坡高速下滑成因机制及堵江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特邀报告[C];2008年
2 殷跃平;;汶川特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A];中国科协2008防灾减灾论坛特邀报告、专题报告文集[C];2008年
3 孙其诚;王光谦;;斜面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苏凤环;崔鹏;张建强;向灵芝;;基于GIS的泥石流敏感性研究——以汶川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艳富;王兆印;施文菁;王旭昭;;汶川地震引发的坡面泥石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施文婧;王兆印;刘丹丹;徐梦珍;;震区花岗岩崩塌体上的植被修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鹏;李宁;陈新民;王旭东;;汶川地震山体崩塌破坏特征的分析与启示[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云;张超;邓雪松;;由汶川地震反思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赵国庆;籍俊伟;林小竹;;川滇地区强震趋势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博庭;;周年回眸:汶川大地震告诉我们什么结论?[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2 齐文浩;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3 郭飚;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4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丁开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栋;近断层地震动的上/下盘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7 张国宏;断层滑动分布与震源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8 韩亮;龙门山断裂脆塑性转化带内花岗岩的流体特征与裂缝愈合的实验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9 武艳强;三维数值流形方法研究及其在地学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10 李启成;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模拟地震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乾坤;金沙江寨子村滑坡及其堰塞湖沉积[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2 郑玉阁;基于RS的地震灾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俊锋;唐家山堰塞湖库区马铃岩滑坡体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曹屹东;汶川震区典型暴雨泥石流形成特征与条件的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余业;反倾岩质滑坡成因机制及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余年;龙门山构造带中段地壳电性结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吴多太;基于高层结构反应的破坏性地震影响范围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崔丽华;汶川地震前的遥感信息异常及其机理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9年
9 杨文光;岷江上游阶地沉积记录与气候环境变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10 史家平;地震动合成方法比较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国张先余 郑荣;密切关注堰塞湖地质动向[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本报特派记者 吴君强杨仕省 熊宇家;堰塞湖下游的焦虑绵阳[N];华夏时报;2008年
3 文平苏岭;唐家山堰塞湖:与天气较劲的情绪[N];南方周末;2008年
4 熊剑锋高永钰;青川堰塞湖危机化解始末[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孙荣飞;堰塞湖告急 国土部、水利部逐一核查[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6 记者 宋开文 王飞王 代林 邹渠;汉源发生山体崩塌形成堰塞湖[N];四川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朱广菁;迎战重大灾难尽显科学智慧[N];大众科技报;2008年
8 通讯员 刘和平杨帆 本报记者 柳德新;湖南水文专家突击队:把脉堰塞湖[N];湖南日报;2008年
9 庞剑波;四川震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赵凡;失去的将在进步中得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