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典型东北冷涡暴雨B中尺度系统的环境特征结构分析
【摘要】:利用NCEP实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6年7月一次东北冷涡强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讨论了大尺度背景下中尺度对流(MCSs)活动及降水形成的物理条件,尤其是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冷涡环境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尺度对流雨团是这次致洪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活跃的对流在冷涡和相应的锋面作用下,不断地组织并形成一些中尺度对流雨带,至少有5个β中尺度雨团在东北地区发生发展,它们的生命期较短。(2)在冷涡发展阶段,在东北偏南地区对流层存在上部副热带西风急流维持,且向南倾斜,北侧为与低槽伴随发展南下的极锋急流,急流都环绕着低压中心,呈闭合形式。(3)在冷涡的发展成熟阶段,低槽发展最深,冷涡在东北地区形成,冷中心一直从对流层中上层300hPa伸展到对流层中下层,为深厚的冷性涡旋。冷涡两侧有强水平温度梯度。(4)冷涡发展阶段对流层中下层存在一个假相当位温密集带,水汽输送大值带与高假相当位温舌基本对应,为不稳定层。(5)冷涡形成后,锋生区可延伸至对流层中上层300hPa,300hPa以上为锋消区。东北地区从低层到高层均为较深厚的冷平流控制,而东北以北地区从低层到高层均为较深厚的暖平流控制,冷暖平流的配置使得冷涡迅速减弱。
|
|
|
|
1 |
白人海,孙永罡;东北冷涡中尺度天气的背景分析[J];黑龙江气象;1997年03期 |
2 |
张丰启;东北冷涡特征及其关键区的计算机识别[J];气象;2001年09期 |
3 |
蒋尚城,杨向东,商树荣,顾雷;卫星多通道观测揭示的东北冷涡异常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4 |
孙力,安刚,廉毅,沈柏竹,唐晓玲;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分析[J];气象学报;2000年06期 |
5 |
孙力;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
6 |
王晓明,王新国,秦元明,高玉庄;东北冷涡暴雨的天气概念模型[J];吉林气象;2003年01期 |
7 |
胡开喜;陆日宇;王东海;;东北冷涡及其气候影响[J];大气科学;2011年01期 |
8 |
王永亮,周德平;适合人工增雨作业的东北冷涡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辽宁气象;2003年02期 |
9 |
刘敏,汤达章,胡志群,梁明珠,王新国;东北冷涡的多普勒雷达资料特征分析[J];气象;2005年06期 |
10 |
白人海;东北冷涡加密观测事实的分析[J];黑龙江气象;1997年04期 |
11 |
董怡;;2008年4月25日河北省大风扬沙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
12 |
孙力;一次东北冷涡发展过程中的能量学研究[J];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
13 |
周德平,陈宝君,宫福久,耿素江,王吉宏;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辽宁气象;2004年02期 |
14 |
孙力,安刚,高枞亭,唐晓玲,丁立,沈柏竹;1998年夏季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东北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15 |
张立祥;李泽椿;;东北冷涡研究概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2期 |
16 |
吴迪;姚秀萍;寿绍文;;干侵入对一次东北冷涡过程的作用分析[J];高原气象;2010年05期 |
17 |
刘成歧,李贵臣,陈连友;东北冷涡移动路径的统计预报[J];大气科学;1976年01期 |
18 |
朱平盛;东北冷涡下的山东强对流天气[J];山东气象;1986年03期 |
19 |
王明洁,孙永罡,于振东,高煜中,金瑜;东北冷涡加强减弱过程的涡度收支和动能诊断[J];黑龙江气象;1998年01期 |
20 |
王永亮,周德平;一次东北冷涡天气飞机增雨作业过程分析[J];辽宁气象;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