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云及雨滴谱特征分析

史晋森  张武  闭建荣  何敏  陈添宇  
【摘要】:利用2006年7月24日—8月27日在祁连山北坡多通道微波廓线辐射仪(TP/WVP-3000)及激光式雨滴谱仪(OTT Parsivel)的13次观测资料对祁连山区夏季云及雨滴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微波廓线辐射仪获得连续的垂直温度和水汽的分布和变化,以及云底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激光式雨滴谱仪对降水类型、降水强度、降水总量、降水数密度、雨滴谱分布、能见度以及雷达反射因子等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祁连山区,夏季对流云一般在中午11:00左右开始发展,到下午16:00发展最为强烈,可在局部形成阵性降水。对雨滴谱分析又分为对流云降雨和层状云降雨两种,对流云降雨雨滴谱七种直径(粒子平均直径Dm、众数直径Dd、最大直径Dmax、中数直径Dnd、平均体积直径Dv、优势直径Dp、中数体积直径Dn)普遍比层状云降雨大:对流云降雨雨滴谱粒径主要分布在0.437—0.937mm之间,对降雨量贡献最大的雨滴主要集中在粒径0.437-0.687mm范围内;层状云降水雨滴谱粒径主要分布在0.312—0.562mm之间,对降雨量贡献最大的雨滴主要集中在粒径在0.812-1.375mm范围内。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钟秀玲;;西营河九条岭站径流变化特征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08期
2 刘俊峰;陈仁升;卿文武;阳勇;;基于TRMM降水数据的山区降水垂直分布特征[J];水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3 孙涛;刘志云;秦丽萍;;祁连山区几种草地蝗虫蛋白质营养评价[J];应用昆虫学报;2011年04期
4 朱玉军;徐亮;苏永玲;张芳;郑平;刘雪梅;;2004~2010年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分析[J];青海科技;2011年04期
5 蒋厚军;廖明生;张路;王腾;;高分辨率雷达卫星COSMO-SkyMed干涉测量生成DEM的实验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9期
6 李静;盛煜;陈继;张波;吴吉春;张秀敏;;大通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地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晋森;张武;闭建荣;何敏;陈添宇;;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云及雨滴谱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扎西才让;张青梅;邓永龙;;祁连山区一次罕见的冰雹天气成因分析[A];2006年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论文集[C];2006年
3 李粉玲;;祁连山区太阳辐射模型的建立以及辐射平衡对陆面温度变化的影响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王劲松;郭江勇;魏锋;;近46a来祁连山区积雪深度的演变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郭江勇;王劲松;;祁连山区春季积雪对河西春小麦发育期的影响[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岩瑛;张强;许霞;丁秀静;;祁连山区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形成机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丁宏伟;;河西走廊地下水水量平衡及其祁连山区侧向流入和基底水量的补给问题探讨——以张掖盆地为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0: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环及其地质环境效应[C];2009年
8 张德罡;;祁连山区高寒草原土壤肥力特征及肥力因子间的关系[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郭良才;白虎志;岳虎;罗晓玲;马廷德;;祁连山区空中水汽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发潜力[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段海霞;刘新伟;;祁连山区降水云微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连英立;张掖盆地地下水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与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2 李岩瑛;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田风霞;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生态水文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永;祁连山树木年轮记录的千年湿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张建明;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顶;清至民国祁连山区森林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田沁花;祁连山区中—西部近500年来气候变化的树轮记录[D];兰州大学;2006年
3 王兴;基于卫星遥感的祁连山区积雪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4 邵元亭;祁连山地形云的观测和模拟个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陈志昆;祁连山区近40α来降水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张良;祁连山空中水资源及水循环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金铭;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林冠层与枯落物层水文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8 芦娟;甘肃祁连山区草地主要牧草资源及其土壤生境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9 孙小霞;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主要嫩梢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10 张蔚;地面覆盖法调节土壤温度状况的数值模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国亮;甘肃3.22万农牧民迁出祁连山[N];西部时报;2007年
2 戴福东;祁连山冰川生态保护迫在眉睫[N];消费日报;2007年
3 记者 宋振峰;观风云变幻 为防灾服务[N];甘肃日报;2009年
4 记者 曾华锋;祁连山冰川退缩 危及河西走廊[N];人民日报;2006年
5 记者 宋振峰实习生 伏润之;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丰富[N];甘肃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建宏;迁出深山奔富路[N];张掖日报;2007年
7 特约记者 张麟;甘肃省政协全力推动祁连山区人工增雨[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杜怀宗 作者单位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促进祁连山生态和谐[N];甘肃日报;2005年
9 窦贤;祁连冰川:倒挂银河悬于天[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畅耀辉;不妨试试开发空中水资源[N];金昌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