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云及雨滴谱特征分析
【摘要】:利用2006年7月24日—8月27日在祁连山北坡多通道微波廓线辐射仪(TP/WVP-3000)及激光式雨滴谱仪(OTT Parsivel)的13次观测资料对祁连山区夏季云及雨滴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微波廓线辐射仪获得连续的垂直温度和水汽的分布和变化,以及云底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激光式雨滴谱仪对降水类型、降水强度、降水总量、降水数密度、雨滴谱分布、能见度以及雷达反射因子等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祁连山区,夏季对流云一般在中午11:00左右开始发展,到下午16:00发展最为强烈,可在局部形成阵性降水。对雨滴谱分析又分为对流云降雨和层状云降雨两种,对流云降雨雨滴谱七种直径(粒子平均直径Dm、众数直径Dd、最大直径Dmax、中数直径Dnd、平均体积直径Dv、优势直径Dp、中数体积直径Dn)普遍比层状云降雨大:对流云降雨雨滴谱粒径主要分布在0.437—0.937mm之间,对降雨量贡献最大的雨滴主要集中在粒径0.437-0.687mm范围内;层状云降水雨滴谱粒径主要分布在0.312—0.562mm之间,对降雨量贡献最大的雨滴主要集中在粒径在0.812-1.375mm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