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锋层状混合云系中雨带和雨核的宏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是利用TRMM卫星资料和PMS资料,对一次在低槽冷锋云系和江淮气旋共同影响下的冷锋层状混合云系中的雨带和雨核的宏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受到江淮气旋的影响,典型的层状混合云系中主要表现为回波短带的特点,并且短带中有明显的雨核结构;在冷锋云系影响下的均匀的层状云系中主要表现为窄冷锋雨的特征;而过渡型的混合云系中以窄冷锋雨带和锋后雨带为主,窄冷锋雨带上有多个雨核的结构,锋后雨带表现为平行类、垂直类和交角类三种雨带类型。此外,通过研究窄冷锋雨带的微物理结构,认为窄冷锋雨带结构是有利于人工增雨的作业潜力区。
|
|
|
|
1 |
严华生,李 艳,曹 杰,陈兴芳;近百年中国汛期雨带类型气侯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4期 |
2 |
王以琳,王俊,龚佃利;江淮气旋和冷锋相结合天气过程的宏、微观结构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S1期 |
3 |
严华生,杨素雨,严小冬;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变化对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4 |
何会中,崔哲虎,程明虎,周凤仙;TRMM卫星及其数据产品应用[J];气象科技;2004年01期 |
5 |
邓伟,何会中,程明虎,崔哲虎;TRMM卫星微波成像仪分级产品及其反演降水算法[J];气象科技;2004年04期 |
6 |
赵汉光,张先恭;我国东部夏季雨带的气候分类及其环流特征[J];气象;1993年09期 |
7 |
王振会;TRMM卫星测雨雷达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气象科学;2001年04期 |
8 |
王以琳,边道相,刘文,龚佃利,冯桂利;山东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决策系统[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S1期 |
9 |
王以琳,刘 文,王广河;冷云人工增雨催化区的探空判据[J];气象学报;2002年01期 |
10 |
魏凤英,张先恭;我国东部夏季雨带类型的划分及预报[J];气象;1988年08期 |
11 |
许焕斌;云系模式研究:云场的宏微观结构模拟[J];气象学报;1995年03期 |
12 |
孙治安;混合云在GCM气候模拟中的重要性[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4期 |
13 |
向朔育;李跃清;;高原低涡研究和TRMM卫星资料应用的相关进展[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年01期 |
14 |
郄秀书,谢屹然,Ralf Toumi;闪电的光辐射能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04年04期 |
15 |
郄秀书,周筠珺,袁铁;卫星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及其地域差异[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6期 |
16 |
傅云飞;李宏图;自勇;;TRMM卫星探测青藏高原谷地的降水云结构个例分析[J];高原气象;2007年01期 |
17 |
严华生;胡娟;范可;张云瑾;;近50年来夏季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7年04期 |
18 |
傅云飞;刘奇;自勇;冯沙;李跃清;刘国胜;;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1期 |
19 |
陈廷娣;王连仲;窦贤康;;TRMM卫星与机载雷达在降雨反演中的数据对比个例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4期 |
20 |
宋明坤;李耀东;胡亮;;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降水性质的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