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隙区电离层踪迹研究与空间天气监测
【摘要】:极区是地球开向太空的窗口,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以及磁层动力学过程的效应都会沿着磁力线投影到极区电离层,如极光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极隙区是太阳风粒子可以直接进入地球磁层和中高层大气的唯一区域,是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我国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均位于极隙区纬度,并构成了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共轭观测体系,对极隙区电离层踪迹观测研究、极区空间天气监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南北极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系统,综述了极隙区电离层踪迹及其动力学过程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明确了极隙区电离层踪迹观测研究和极区空间天气监测方面的近期主攻方向。在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子午工程、国际极地年(IPY)中国行动计划、南极内陆站建设、行业专项等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项目的推动下,我国极区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和极区空间天气监测面临着重要的发展契机,本文展望了我国极区空间物理发展的美好前景。
|
|
|
|
1 |
崔金泰;施展“魔力”的北极之光[J];中国青年科技;1995年04期 |
2 |
张之锜;极光的色彩、形状与成因机制[J];气象;1983年05期 |
3 |
郁斌;极光──五彩缤纷的“天火”[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年04期 |
4 |
温学诗;地上天上看极光[J];太空探索;1999年06期 |
5 |
;极光重复了海岸线[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07期 |
6 |
胡红桥,刘瑞源,王敬芳,杨惠根,王幸;南极中山站极光形态的统计特征[J];极地研究;1999年01期 |
7 |
郭旭年;6月18日夜观测到极光[J];气象;1982年10期 |
8 |
庄天山;关于中国历史上“极光记录”的选择原则[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
9 |
;辽宁4月9日又看到极光[J];气象;1984年06期 |
10 |
朱岗崑,洪明华;关于南极光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6期 |
11 |
徐文耀,魏自刚,张北辰,胡红桥,刘瑞源;极光全天空图象移动速度的一种计算方法[J];极地研究;1999年03期 |
12 |
庄天山;极光与气温[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
13 |
佚名;探索自然的奥秘(二)——极光、白光、佛光和地光[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4年10期 |
14 |
朱永宽;1982年6月18日夜的极光[J];气象;1983年01期 |
15 |
杨友华,汤克云,刘瑞源,胡红桥;南极中山站极光与地磁场扰动关系的分析[J];极地研究;1999年03期 |
16 |
大地;“奥罗拉”——极光[J];辽宁气象;2001年04期 |
17 |
马晓;燃烧的天空[J];大自然探索;2000年06期 |
18 |
魏志义;封面说明[J];物理;2000年06期 |
19 |
汤克云,刘瑞源;极光──日地对话的电影[J];科技导报;1998年04期 |
20 |
任建波;刘洪涛;王琳;;极光是如何产生的[J];考试周刊;2010年4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