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梅汛期特征初步分析
【摘要】:利用 NCEP 再分析资料、FY2C 卫星 TBB 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黄淮和华南降水偏多、川渝高温干旱的原因,得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呈不连续西伸北跳、西伸脊点偏西偏北是长江流域降水偏少的原因之一;贝加尔湖地区较长时间为高压控制, 没有出现典型梅雨的环流型,导致冷空气偏弱是原因之二;印度中北部、中南半岛的低空西南急流偏弱,近赤道强西风偏南,先到达南海南部后再折向偏北方向移动,从而造成华南降水偏多。中纬度锋区较长时间位于华北南部一带,冷暖空气频繁交汇于华北南部一带,长江流域多为下沉距平气流,不利于降水发生。川渝高温主要是副热带高压强盛,并与大陆高压打通,阻断了暖湿气流的输送,贝加尔湖的高压阻止了冷空气的南下;动力性下沉增温是高温天气能维持且异常强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
|
|
|
1 |
徐亚敏;东亚冬、夏季风的年代际振荡及其对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和贵州降水的影响[J];贵州水力发电;1999年01期 |
2 |
缪敏;一次梅汛期连续暴雨过程分析[J];浙江气象;2002年03期 |
3 |
龚龑,王雷;舟山市1998年梅汛期一次暴雨成因分析[J];浙江气象;1999年04期 |
4 |
彭华青;钱培东;朱凌云;;菲律宾附近对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的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
5 |
许彬,许爱华,唐传师,赵艳;2003年江西高温酷热天气特征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3年04期 |
6 |
官满元;;2004年特大干旱成因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01期 |
7 |
许书成,徐森林,徐元顺,姚丹梅;副高与台风活动对丹江口水库流域9~10月降水的影响[J];湖北气象;1998年01期 |
8 |
;1999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影响[J];气象;2000年04期 |
9 |
姚叶青,王兴荣,程小泉,陈小萍,尚瑜;台风活动对ECMWF副高中期活动预报能力的影响[J];气象科学;2001年02期 |
10 |
车怀敏;德阳市2000年“8.17”区域暴雨天气预报分析[J];四川气象;2001年03期 |
11 |
;1977年长江流域长期水文气象预报讨论会技术内容简介[J];气象科技;1977年06期 |
12 |
杨广基;长江流域及其周围地区夏季持续旱涝的预报问题[J];大气科学;1994年01期 |
13 |
李吉顺,王昂生,陈家田;降水时空分布变化是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加重的主要原因[J];中国减灾;1999年04期 |
14 |
万汉芸,聂祥;ENSO年与我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贵州气象;2001年05期 |
15 |
姜彤;洪涝威胁为何越来越大[J];瞭望;2005年30期 |
16 |
张有芷;长江流域大气水汽输送[J];地理学报;1986年03期 |
17 |
黄朝迎;;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某些统计特征[J];灾害学;1992年03期 |
18 |
黄荣辉,徐予红,王鹏飞,周连童;1998年夏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年04期 |
19 |
江吉喜,范梅珠;1998年夏季ITCZ和副高异常特征的分析[J];海洋预报;1999年02期 |
20 |
陈德林,朱炳春;“副高”控制下暴雨天气初探[J];广西气象;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