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050628”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应用多种气象资料对上海地区2005年6月28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启动机制是地面切变线和700hPa槽后的冷平流,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给上海地区提供了水汽条件,连续三天的高温使本地积累了较高的不稳定能量,从而满足了暴雨和强对流产生的环境条件。分析还表明: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预示着系统的进一步加强,云顶温度梯度最大的弧状前沿是灾害性天气的产生处;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由老雷暴单体前缘的弧状弱回波线与新单体交汇或两条弧状弱回波线的交汇,将起到雷暴得以加强和组织化的作用。
|
|
|
|
1 |
栾怀德;隋明;迟竹平;李华;;2011年春季(3—5月)山东天气评述[J];山东气象;2011年02期 |
2 |
毕宝贵,李晓莉,李泽椿;1997年7月19日影响北京地区的暴雨个例分析[J];气象;2004年06期 |
3 |
吕俊杰,张淑玲,许伟峰;渭南市1999-08-09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J];陕西气象;2000年06期 |
4 |
毕宝贵,李泽椿,李晓莉,孙军;北京地区降水的特殊性及其预报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5 |
江吉喜,孙安来;一种暴雨和强对流短时诊断预报小系统[J];气象科技;1998年01期 |
6 |
唐渝萍,赵新云,杜策;娄山切变与遵义市强对流天气的关系[J];贵州气象;1999年04期 |
7 |
崔新建,武建华,张红卫;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综合分析和预报[J];河南气象;2000年03期 |
8 |
顾欣;黔东南州一次连续暴雨过程分析[J];贵州气象;1999年06期 |
9 |
冯业荣,林镇国;广东省暴雨强对流历史信息查询系统的设计[J];广东气象;2001年02期 |
10 |
陈思静;广安市“7.14”暴雨天气成因分析[J];四川气象;2001年01期 |
11 |
王令,康玉霞,焦热光,卞素芬,丁青兰;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J];气象;2004年07期 |
12 |
廖晓荔;徐进明;徐洪;黄跃华;田凤国;;涪陵2010年5月6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贵州气象;2010年S2期 |
13 |
徐文金;1991年7月江淮暴雨过程风──压场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1994年03期 |
14 |
汪德精,邹满安,吴鹤林,魏华兵;陆水流域梅雨期(6~7月)致洪暴雨预报服务系统研究[J];湖北气象;1998年01期 |
15 |
于得万;第二松花江暴雨洪水特性及防洪对策[J];吉林水利;1998年11期 |
16 |
肖书君;“96·8”阿克苏暴雨个例分析[J];新疆气象;1998年02期 |
17 |
陈善炳,陈建昌;泰山暴雨气候统计特征[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9年04期 |
18 |
于新,崔庸范,于颖;新县五头山地西侧斜坡地区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概况及特征分析[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0年01期 |
19 |
骆光晓,张云惠,王勇,高颖;喀尔里克山“99·7”暴雨融雪混合型洪水成因分析[J];新疆气象;2000年04期 |
20 |
叶永恒;9910号强热带风暴外围粤北暴雨成因分析[J];广东气象;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