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海陆风的显式模拟研究
【摘要】:利用MM5模式对香港地区的海陆风进行了显式数值研究,模拟的风向、风速和温度与站点的观测值比较一致,较详细地分析了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香港地区海风分布复杂,主要受偏西、偏南和偏东海风气流的影响,形成多个辐合带,海风锋最远可以深入内陆约90km;陆风较简单,主要是偏北气流,陆风的风速和强度都比海风要弱,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形成弱的辐合。香港是一个海岸曲折、多丘陵的地区,其中75%的面积是山区,为了研究这些丘陵地形对香港地区海陆风的影响,设计了保留海陆分布,去掉丘陵地形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丘陵地形的存在,在白天地形的热力作用是主要的,增强了海风的强度;而晚上动力阻挡作用比较明显,减弱了陆风的强度。
|
|
|
|
1 |
陈千盛;福州风向变化与应用[J];热带地理;1996年01期 |
2 |
张立凤,张铭,林宏源;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5期 |
3 |
于恩洪,陈彬,白玉荣;渤海湾西部海陆风的空间结构[J];气象学报;1987年03期 |
4 |
安顺清;;日本濑户内海的海陆风[J];气象科技;1982年01期 |
5 |
周钦华
,刘小根
,戚优华,柯小青;浙江沿海海陆风环流特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87年01期 |
6 |
付秀华,李兴生,吕乃平,施鲁怀;复杂地形条件下三维海陆风数值模拟[J];应用气象学报;1991年02期 |
7 |
张铭,张立凤,颜兆辉,杨纲凯;海陆风环流的计算方法[J];大气科学;1999年06期 |
8 |
蔡榕硕,严邦良,黄荣辉;台湾海峡海陆风数值模式与数值模拟试验[J];大气科学;2003年01期 |
9 |
杨祖芳,王文东,陈乾金;70°E—150°W热带地区地面气象要素的代表性和合理使用[J];热带气象学报;1985年02期 |
10 |
陈丕宏;张俊;;辽东半岛南部海陆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11 |
林文实
,王安宇
,吴池胜
,冯瑞权
,古志明;澳门及其邻近地区海陆风的模拟(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6期 |
12 |
王伟平;;镇海地区海陆风特征[J];浙江气象;1993年03期 |
13 |
王辉,伍荣生;积云凝结加热对海陆风的作用[J];气象学报;1989年04期 |
14 |
朱乾根
,周军
,王志明,胡欣;华南沿海五月份海陆风温压场特征与降水[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
15 |
孔宁谦,欧志方;北海海陆风环流特征分析[J];广西气象;1998年02期 |
16 |
殷达中,刘万军,李佣佐;辽东半岛西岸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的观测研究[J];气象;1997年09期 |
17 |
徐金辉,郭绵钊,梁汉民;广东沿海地区海陆风特征及其分布规律[J];气象科学;1992年02期 |
18 |
陈江,陈宇能,陈万隆;二维海陆风环流的数值研究[J];大气科学;1993年03期 |
19 |
杨林;海陆边界层气象特征的分析[J];气象科技;1998年02期 |
20 |
苗曼倩,唐有华;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城市化的影响[J];高原气象;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