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分析

袁金南  郑彬  
【摘要】:采用1951~2005年热带气旋和广东26个测站降水的观测资料等,分析了广东热带气旋及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5年中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强度呈现较明显的增强趋势,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存在峰值为25年左右周期的振荡,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形成个数都存在峰值为23年左右周期的振荡;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跟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形成个数高度相关;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跟西太平洋部分区域的年平均SST的年代际变化和北太平洋中高纬部分地区的年平均500hPa位势高度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偏少时期与降水偏多时期相比,一般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平均SST相对比较高,而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平均SST相对比较低,另外北太平洋上的东亚大槽相对比较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燕芳杰,范蕙君,李修芳,胡治波;用数字云图确定热带气旋强度的人-机对话系统[J];气象;1995年11期
2 王瑾,江吉喜;热带气旋强度的卫星探测客观估计方法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3期
3 范蕙君,李修芳,燕芳杰,胡治波;用数字云图确定热带气旋强度方法的检验和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1期
4 钮学新;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DTS方案[J];大气科学;1984年04期
5 陈锡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若干气候特征[J];海洋通报;1997年04期
6 陈宏义;张梅;;热带气旋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实用技巧[J];气象科技;2008年05期
7 于海侠;张行才;;亮温(TBB)在热带气旋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23期
8 李志强;张彤;;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10年06期
9 K.Dong;C.J.Neumann;王东法;;热带气旋运动和环境地转气流之间的关系[J];浙江气象;1988年03期
10 范蕙君,李修芳,燕芳杰,胡治波;用数字云图确定热带气旋强度的原理和方法[J];大气科学;1996年04期
11 孔宁谦;陈润珍;;用统计动力方法作盛夏南海中北部热带气旋强度预报[J];广西气象;2006年01期
12 郑静;费建芳;蒋国荣;肖晶;;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海洋预报;2008年01期
13 江崟;曹春燕;李程;顾宗华;;热带气旋外围影响下的深圳市高温预报方法[J];气象科技;2008年06期
14 付利群;;近年引发横门水道风暴潮超警戒水位的热带气旋特征及风暴潮增水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0年10期
15 陈善敏;;介绍卫星云图分析和预报热带气旋的新方法[J];气象科技;1984年02期
16 林爱兰,梁建茵;向外长波辐射(OLR)与广东降水[J];热带气象学报;1993年03期
17 吴晓京;陈云浩;郑新江;咸迪;李小龙;;洋面风场的QuikSCAT/SeaWinds遥感探测[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2期
18 龚少军;;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J];航海技术;2010年05期
19 石建新;蒋小平;姜洪峰;费志宾;;海洋中暖涡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J];海洋预报;2010年06期
20 吴胜安;张永领;江志红;;非汛期影响海南热带气旋的活动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金南;郑彬;;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黄小刚;费建芳;孙劲松;;热带气旋强度数值预报物理参数化方案改进及试验[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苏丽欣;张晨辉;余锦华;;环境风垂直切变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林毅;刘爱鸣;刘铭;;台湾岛东岸登陆热带气旋路径打转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江崟;曹春燕;李程;顾宗华;;热带气旋外围影响下的深圳市高温预报方法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陈润珍;孔宁谦;;热带气旋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后强度增强的气候特征分析[A];2004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4年
7 程正泉;陈联寿;刘燕;彭涛涌;;1960-2003年我国热带气旋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郑静;费建芳;;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影响研究进展[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黄小燕;史旭明;金龙;;模糊神经网络在热带气旋强度预报中的应用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徐亚梅;伍荣生;;非对称流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影响[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明华;GRAPES-ECOM-si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对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马丽萍;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滨;环境流场垂直切变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影响的初步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李强;影响中国近海的台风极值风速分析及台风“凤凰”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赵丽静;NOAA/AMSU资料在西北太平洋台风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于海侠;高层强增温与热带气旋路径及其强度变化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瑾;气象卫星资料在热带气旋监测预报中的定量应用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6 何洁琳;冬季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性质及其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刘通易;1965-2010年7-9月影响中国热带气旋降水变化趋势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继武;台风研究中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N];中国气象报;2008年
2 彭莹辉;中国热带气旋活动呈减弱趋势[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记者 侯小健;四至六个热带气旋今年影响海南[N];海南日报;2006年
4 徐影;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事实和研究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C.L. Chan K.S. Lin 香港城市大学物理数学系;全球变暖并不使热带气旋加强[N];中国气象报;2003年
6 本版编辑孙成 郭洪敏 夏美玉 李昌平 陈华 张凯铃 柳灯;帕布蝴蝶下战书 电力企业战从容[N];中国电力报;2007年
7 王瑾;冉瑞奎;台风研究无止境[N];中国气象报;2002年
8 苏稻香林良勋 杨绮薇;台风“争营养”“帕布”大挪移[N];南方日报;2007年
9 吴铮;太平洋岛国:为生存打响“环境战争”[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王瑾;成果转化唱“主角”[N];中国气象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