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分析

伍红雨  王谦谦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NCEP/NCAR的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贵州多、少雨年同期环流距平场特征,结果表明:在贵州多、少雨年环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贵州多雨年南亚高压呈现偏弱的特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但脊线明显偏南偏西,且影响贵州的印度西南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季风较常年偏强,影响贵州的中、东路冷空气强。贵州少雨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脊线较常年明显偏北,其它环流特征与多雨年相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伍红雨;王谦谦;;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6年06期
2 黄燕燕,钱永甫;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3 陈雯;智协飞;;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南亚高压在NCEP/NCAR和ECMWF再分析资料中的对比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8年02期
4 孙照渤,曾煜;1月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异常关系的合成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5 于玉斌;杨昌贤;姚秀萍;;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垂直结构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7年05期
6 程炳岩;孙卫国;郭渠;;重庆地区夏季高温的气候特征与环流形势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张琼,吴国雄;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与南亚高压的关系[J];气象学报;2001年05期
8 于秀晶;王凤刚;;吉林省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关系[J];吉林气象;2005年04期
9 章基嘉,朱福康;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10 谢安,叶谦;OLR低频振荡与西太平洋台风的发生[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2期
11 周 兵,徐海明,何金海;长江中游区域性暴雨发展机理合成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2 任荣彩;刘屹岷;吴国雄;;1998年7月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机制[J];气象学报;2007年02期
13 任素玲;刘屹岷;吴国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J];气象学报;2007年03期
14 胡艳;端义宏;;上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及可能影响因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5 王智娟;周顺武;杨双艳;史海平;李义石;;山西省夏季旱涝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J];气象;2008年09期
16 刘屹岷,吴国雄,刘辉,刘平;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J];气象学报;1999年05期
17 陈永仁;李跃清;;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08年02期
18 章少卿;;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持续低温的一些环流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1984年02期
19 苏东玉;夏强;云静波;孙鑫;金迎春;;南亚高压研究概述及指示意义[J];内蒙古气象;2010年04期
20 黄琳,陆菊中;太平洋、印度洋海温与夏季亚洲季风系统的联系[J];气象科学;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红雨;王谦谦;;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王兴菊;;2009年9月到2010年3月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分析评估[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琴;;梅雨期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移动的合成分析[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毛文书;王谦谦;;近116a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蒋兴文;李跃清;;四川盆地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段丽瑶;荣艳淑;梁平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对华北盛夏降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周浩;程炳岩;叶钊;;重庆汛期降水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祁东平;陈晨;李芳;张小培;范元月;;宜昌罕见低温雨雪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9 孙瑾;李维京;韩荣青;孙丞虎;;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前季风环流圈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贾天山;张晓红;;2007年淮河流域雨季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黎娟;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热力强迫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张宇;南亚高压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影响因子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祁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与副高不连续南北进退[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胡鹏;南海夏季风建立与南亚高压重建及其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李国平;地基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钟水新;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杨建玲;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模态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陈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夏季上对流层水汽变化和输送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10 曾刚;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文书;江淮梅雨异常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常宏;对夏季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东北太平洋高压相互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王允;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振荡及其与长江流域旱涝之间的联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8年
4 王娇;新疆降水的环流背景场及水汽输送[D];兰州大学;2006年
5 黄琪波;江南地区夏季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前期信号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6 魏维;南亚高压位置的经向和纬向变化与印度季风以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7 谭晶;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8 苏东玉;南亚高压对长江上游夏季气候变化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齐冬梅;南亚高压活动与高原季风演变的关系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10 董新宁;欧亚沿岸海冰变化及其与中国气温和降水关系的诊断分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张晓松;今年高温天气还没结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2 ;冷暖骤变细评说[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贾图壁;高考期间气象解析[N];华夏时报;2003年
4 林志强;温柔杀手“玛莉亚”登陆南粤[N];中国气象报;2000年
5 曹颖 宋娟;浇灭烈焰[N];中国气象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郭起豪;湿润的南方为何“干渴”[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记者 刘立成;武汉“火炉”今夏旺[N];中国气象报;2000年
8 付芳芳 整理;新中国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