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王志福钱永甫  
【摘要】:亚洲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区域气候及全球气候都有重要的影响。季风系统是海-陆-气等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影响因子极其复杂,而太阳辐射引起的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是季风形成的驱动力。然而在影响季风活动的因素当中,海洋和陆地所起的作用却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研究强调了海洋的热力异常对季风活动的影响,有些研究则强调陆地热力状况的异常改变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从而影响了季风活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乔云亭,简茂球,罗会邦;南海夏季风降水的区域差异及其突变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2年01期
2 钟中,汤剑平;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数值模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高辉,何金海,张芳华;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建立关系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吴迪生,闫敬华,张红梅,白毅平,赵雪,冯伟忠,马毅,张俊峰;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次表层水温对夏季风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01期
5 黄卓;徐海明;杜岩;谢强;;厄尔尼诺期间和后期南海海面温度的两次显著增暖过程[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5期
6 孙即霖,刘秦玉;南海夏季风爆发时期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7 田荣湘;东亚季风与东海赤潮[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3期
8 罗雨;王步选;张立凤;;伴随南海季风爆发热带环流演变的合成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李崇银,张利平;南海夏季风特征及其指数[J];自然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10 丁良模;黑潮关键区的海面放热量对长江地区梅雨降水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3期
11 雷永荟,吴洪宝;东亚冬季风异常的空间结构及与海陆热力差异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2 张秀芝,李江龙,王东晓;热带海洋温跃层深度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关系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3期
13 王举,姚华栋,蒋国荣,何金海,阎俊岳,郑静,陈奕德;南海北部海区太阳辐射观测分析与计算方法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5年05期
14 蒋国荣,何金海,王东晓,张韧,阎俊岳,姚华栋;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热交换特征[J];气象学报;2004年02期
15 ;热带气象学报第21卷总目次[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6期
16 宋焱云,谢安,毛江玉,叶谦;南海夏季风暴发过程的低频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17 张秀芝,李江龙,王东晓;热带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研究[J];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18 黄菲;李元妮;;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19 王黎娟,何金海,徐海明;黑潮地区海温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0 蒋国荣,何金海,张韧,陈奕德,姚华栋,阎俊岳,唐致义;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区辐射平衡分量变化特征[J];海洋预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志福;钱永甫;;海陆热力差异与南海夏季风的联系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温之平;梁肇宁;;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温之平;梁肇宁;;印度洋偶极子(IODM)与ENSO的关系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可能联系[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卢姁;张东凌;;热带太平洋5月份海气联合的动力统计诊断[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刘鹏;钱永甫;;地表温度和海表温度异常对南海季风爆发时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兰晓青;陈文;王林;;北半球平流层行星波与平均流相互作用及其对ENSO的响应[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刘桂艳;高山红;;青岛地区一次海陆风影响下大气波导的数值模拟[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鑫;副热带海温年代际变化及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3 田荣湘;季风对大气颗粒物的输送与东海赤潮的潜在关系[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霞;南海夏季风强度年际变化的年代际变异特征[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王丽娟;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3 靳莉君;热带季风、海陆热力差异在东亚副热带季风中的作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王平;越赤道气流、澳大利亚高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丹;海洋——气候的调节器[N];中国气象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