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涛;崔侠;孙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及其适用性研究[J];广州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
2 |
孙居文,曹颖,王训,刘艳艳,王黎虹;用二级模糊评判模型评价环境质量状况[J];中国环境监测;2000年02期 |
3 |
宋新山,阎百兴,何岩;污染损失率模型的构建及其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
4 |
赵乾杰;张军;于莉;赵颖;李金锋;;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法的适用性分析与比较[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年03期 |
5 |
李磊;李圭白;;双级决策的排污收费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
6 |
薛文平;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密切值法与“理想环境点”离差法研讨与应用[J];黄金;1993年05期 |
7 |
杨士建,赵秀兰,钱丽,张春艳;超标概率的提出及其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05年04期 |
8 |
郝韦霞;;介绍一种城市环境管理模型:生态预算[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8期 |
9 |
徐建,戴树桂,刘广良;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模型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2年03期 |
10 |
张铁军;灰色理论在水污染总量控制规划中的应用[J];能源环境保护;1995年06期 |
11 |
林玉鹏,曾光明;城市污水处理厂优化设计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1999年04期 |
12 |
李国文,胡洪营,郝吉明,马广大;生物滴滤塔中挥发性有机物降解模型及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
13 |
李金惠,聂永丰,马海斌,夏新,梁夫艳,甄晓月;油污染土壤气体抽排去污模型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
14 |
曹军
,徐福留
,李本纲
,陶澍
,林健枝;河水可溶性有机物与Cu~(2+)络合常数的确定[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
15 |
苏小康,曾光明;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模型应用于生活垃圾量预测[J];环境卫生工程;2002年02期 |
16 |
李世峰,王屹;黑龙洞泉污水倒灌对邯郸供水源地的影响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07期 |
17 |
杨崇豪,郑志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反应器降解有机物的数学模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8 |
赵金平,焦述强;基于GIS的地质环境评价在国外的研究现状[J];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19 |
张霄;;城市高速发展背景下生活垃圾转运站配建模型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0年18期 |
20 |
苏惠波;嫩江冰封期污染物输入响应模型的建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