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分析研究
【摘要】:使用欧洲中心客观分析资料、中国测站探空和降水资料、OLR资料,对2005年东亚夏季风活动进行了分析,发现2005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表现在如下七个方面:i.26侯东亚夏季风在中南半岛至南海北部爆发,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直到30侯才在南海全面爆发,较气候平均(26候季风在中南半岛爆发,28侯在南海爆发)时间长;ii.31-35候季风前沿一直停滞在28oN以南,特别是6月17-24日季风异常停留在华南(气候平均这一时期推进到在长江及其以北),造成该地区特大暴雨,西江出现解放以来最高水位;iii.6月25日季风突然北跳至36oN并维持至7月5日,但7月6-13日南退到淮河流域(气候平均到华北),造成安徽、河南大暴雨,淮河流域出现超警戒水位;iv.台风海棠消失之后7月26-8月4日季风再次到达淮河流域(气候平均到华北和东北);v.台风麦莎消失之后,8月10-13日季风北上到达东北,较气候平均到达东北的时间晚维持时间短;vi.8月17-23日季风快速回撤。
|
|
|
|
1 |
张耀存,钱永甫;南海季风区地面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爆发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2 |
黄士松,汤明敏;论东亚夏季风体系的结构[J];气象科学;1987年03期 |
3 |
朱艳峰;李威;王小玲;江滢;;东亚夏季风监测诊断业务系统[J];气象;2007年09期 |
4 |
李峰;;不同气候背景下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J];气象教育与科技;1999年04期 |
5 |
黄荣辉,武炳义,洪胜吉,吴载镐;东亚夏季风降水和环流数值模拟对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1期 |
6 |
;淮河流域汛期降水预报会商[J];气象科技;1975年03期 |
7 |
何金海,李俊,李永平;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的过程——数值试验[J];气象学报;1991年02期 |
8 |
鲍媛媛,李锋,矫梅燕;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J];气象;2004年02期 |
9 |
李永平,何金海;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影响北半球夏季风的对比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10 |
冯利华;;淮河、太湖流域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J];灾害学;1992年03期 |
11 |
王秀文,李峰,阿布力米提·司马义;淮河流域秋季干旱少雨的成因分析[J];气象;2002年10期 |
12 |
马岚,吴晓京,江吉喜,张其松,李小龙;2001年夏季风活动与我国南方暴雨某些特征的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04期 |
13 |
王胜;田红;丁小俊;谢五三;陶寅;;淮河流域主汛期降水气候特征及“旱涝急转”现象[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01期 |
14 |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前期环流特征的初步分析及其长期預报[J];气象科技;1974年06期 |
15 |
汤明敏;黄士松;陆森娥;;一九七九年我国东部夏季风系统初步分析(摘要)[J];浙江气象;1981年04期 |
16 |
史培军,顾朝林,陈田;1991年淮河流域农村洪涝灾情分析[J];地理学报;1992年05期 |
17 |
郭迎堂;;从《清史稿》看清代淮河流域的水灾——兼述1991年淮河水灾的历史原因[J];灾害学;1992年01期 |
18 |
张金才;;淮河流域洪水灾害及防治建议[J];灾害学;1992年02期 |
19 |
赵琳娜;杨晓丹;齐丹;刘睿卉;;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和水情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年06期 |
20 |
赖纯佳;千怀遂;段海来;宋秋洪;俞芬;张轶秀;张静芬;;淮河流域小麦-水稻种植制度的气候适宜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