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 1998年南海夏季风予5月5候爆发,利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SCSMEX)观测的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感热、潜热通量变化,还分析了风速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的潜热和风速都存在低频变化特征,主要是以10-20天的准双周振荡为主:而感热的低频特征则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风速与潜热的低频位相
|
|
|
|
1 |
柳艳菊,丁一汇,Keenan T,孙爱东;POAMA海气耦合模式对2003和2004年南海夏季风预报能力的评估[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5期 |
2 |
周浩;温之平;蓝光东;;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7年05期 |
3 |
武亮;;澳大利亚高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期的影响[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7年02期 |
4 |
王丽娟;王辉;金啟华;殷占福;;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冬春季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关系的初探[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
5 |
李崇银,吴静波;索马里跨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作用[J];大气科学;2002年02期 |
6 |
梁肇宁;;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因子分析[J];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2年04期 |
7 |
姜霞;刘秦玉;王启;;菲律宾以西海域的高温暖水与南海夏季风爆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8 |
于乐江;胡敦欣;;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
9 |
佟景全;王静;齐义泉;;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南海热含量的年际变化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
10 |
温之平;梁肇宁;吴丽姬;;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 II.机理分析[J];大气科学;2006年06期 |
11 |
张东凌;曾庆存;;5月热带印度洋大气大洋耦合环流的统计动力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12期 |
12 |
徐国强,朱乾根;1998年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2年04期 |
13 |
闫俊岳;刘久萌;蒋国荣;王辉;柳艳菊;姚华栋;;南海海—气通量交换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7期 |
14 |
王黎娟,何金海,徐海明;黑潮地区海温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5 |
曾强;张耀存;;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南海SST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8年01期 |
16 |
宋焱云,谢安,毛江玉,叶谦;南海夏季风暴发过程的低频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
17 |
孙即霖,刘秦玉;南海夏季风爆发时期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18 |
梁卫;温之平;李秀珍;蔡榕硕;;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海温之演变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S1期 |
19 |
彭楚明,何有海,关翠华,林锡贵;南海夏季风爆发与海温和大气对流的低频变化[J];高原气象;1999年04期 |
20 |
陈永利,胡敦欣;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及对流异常[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