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强度和华南降水的影响研究
【摘要】:正 利用1958-1997年月平均气候场观测资料以及感热通量密度再分析资料,确定了青藏高原地区感热与南海夏季风强度相互关系的关键区域,并划分出感热异常强弱年,用合成方法分析了强弱年间环流场及热力场的差异,讨论了地表感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北侧(70°E-75°E,35°N-40°N)地区的感热加热与南海夏季风的强度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而高原南
|
|
|
|
1 |
王群;郭品文;曹艳艳;;春季青藏高原东部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2 |
刘新;吴国雄;李伟平;;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环流场的日变化[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12期 |
3 |
林莉;李跃清;;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及其影响研究综述[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2期 |
4 |
郑彬;施能;;南海夏季风对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5 |
徐兴奎,陈红,周广庆;青藏高原地表特征时空分布[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3期 |
6 |
李巧媛;谢自楚;;高原区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分布及其特点分析——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7 |
陈兴芳;;1995年冬季我国青藏高原地区降雪的短期气候分析[J];青海气象;1996年04期 |
8 |
李崇银,张利平;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
9 |
张韧,余志豪,蒋全荣,罗坚,董兆俊;南海夏季风活动与季内北太平洋副高的形态和西伸[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2期 |
10 |
彭端;南海夏季风与肇庆汛期旱涝[J];广东气象;2003年04期 |
11 |
吴恒强;强弱南海夏季风年广西的天气及预测概念模型[J];广西气象;2004年02期 |
12 |
张磊;缪启龙;;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7年02期 |
13 |
陈葆德;梁萍;李跃清;;青藏高原云的研究进展[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1期 |
14 |
;青藏高原地区数值预报工作开展的意见[J];气象科技;1975年03期 |
15 |
高辉,何金海,谭言科,柳俊杰;40a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6 |
李栋梁;季国良;吕兰芝;;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7 |
张娇,郭品文,刘海文;江苏省“五一”期间降水变化特征及极端异常天气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18 |
李庆;陈月娟;施春华;周任君;;青藏高原上空氮氧化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5年06期 |
19 |
吕雅琼;巩远发;;2001及2003年夏季青藏高原及附近大气热源(汇)的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06年02期 |
20 |
郭英香;谢日措;;青藏高原近3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演变特征分析[J];青海科技;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