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
【摘要】: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本文基于中国东北样带(NECT)的长期研究资料,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主导影响因子并建立相关模型;结合CO_2浓度倍增和不同土壤湿度的室内模拟实验,初步分析了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得到如下结论:
|
|
|
|
1 |
李跃林;郎黎明;张云;林永标;韦强;;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异质性[J];山地学报;2007年02期 |
2 |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07期 |
3 |
杨丽霞;潘剑君;苑韶峰;;利用双指数模型预测中国不同森林带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变化(英文)[J];林业研究(英文版);2006年01期 |
4 |
李晓佳;张宪洲;张扬建;;模拟气候变化和CO_2增加对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年02期 |
5 |
张秀玲;李君剑;石福臣;;速生杨人工林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
6 |
丘娟珍;;不同林分土壤B层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
7 |
涂成龙;刘丛强;武永锋;;城市公路绿化带土壤有机碳的分异[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1期 |
8 |
史长婷;王恩姮;陈祥伟;;黑土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动态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
9 |
张剑;汪思龙;隋艳晖;王清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库稳定性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
10 |
李玥;;不同林龄水杉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研究[J];林业建设;2011年01期 |
11 |
方晰,田大伦,项文化,雷丕峰;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2 |
吴回军;欧阳学军;;磷添加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矿化影响的培养实验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8年06期 |
13 |
石锋;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秦晓波;金琳;刘运通;武艳娟;;管理措施对我国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9年03期 |
14 |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J];土壤通报;2011年01期 |
15 |
张旭辉,李恋卿,潘根兴;不同轮作制度对淮北白浆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积累与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1年02期 |
16 |
杨丽霞,潘剑君,苑韶峰;黎平县森林土壤分解过程中有机碳的动态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6期 |
17 |
赵其国;丹麦及瑞典南部的土壤概况[J];土壤;1987年03期 |
18 |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
19 |
雷能忠;黄大鹏;王心源;杨良华;;基于ArcGIS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计算[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1期 |
20 |
王艳芬,陈佐忠;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199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