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与广西夏季高温天气
【摘要】:本文利用1951年以来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和广西夏季温度资料,应用合成分析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广西多高温年和少高温年环流特征的差异及其主要变化过程,然后利用典型场相关分析理论,分析了7~8月500hPa高度场与前期1~6月500hPa高度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对高温天气的影响,旨在通过分析研究能为夏季高温的趋势预报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结果表明:(1)多高温年和少高温年的前期平均环流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①冬春季多高温年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高度场持续偏高,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地区高度场偏低,WP型遥相关明显;而少高温年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持续为负距平中心,呈现与多高温年相反的偶极型结构,同时在西伯利亚高度场异常偏低,欧亚EU型遥相关特征十分明显。②前汛期多高温年东亚大陆到阿拉斯加湾的北太平洋地区高度场偏高,其南侧的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高度场偏低,而少高温年则呈现与高温年相反的距平分布特征。(2)盛夏500hPa平均高度距平场上,多高温年在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也区及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是正距平区,高度场偏高,而少高温年在上述地区表现为负距平中心。(3)典型场相关分析表明,7月500hPa高度场与冬季1月及初夏5月的相关较明显,而8月500hPa高度场与4、5、6月的相关较明显。其中,5月和7月的500hPa高度场在东半球有四对显著的负相关区,中心分别为(120°E,70°N)、(175°E,60°N)、(155°W,50°N)、(120°W,45°N)附近;6月我国华南及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对应于8月我国30°N以北地区为正相关区。(1)北半球500hPa高度场槽脊的强弱分布本身有明显的内相关,大尺度天气系统如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和异常会造成某地高温、降水等天气的变化和异常。
|
|
|
|
1 |
刘艳群;;粤北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年S2期 |
2 |
王建波;张苏平;李春;姚圣贤;;华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气象科学;2006年04期 |
3 |
梁健;林永堂;谢定升;;热带气旋频数的二次型预测模型[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1期 |
4 |
卢爱刚;康世昌;庞德谦;王天明;葛剑平;;中国降水量高度效应及全球升温对它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
5 |
范广洲;周定文;刘雅勤;华维;李洪权;高亮;李学敏;;青藏高原冬季NDVI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12期 |
6 |
范广洲;周定文;黄荣辉;华维;王永立;;我国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春季NDVI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2009年04期 |
7 |
赵金彪,张健挺,陈丽娜;夏季多高温年的环流特征及其预测方法探讨[J];广西气象;2004年S1期 |
8 |
钱永甫;;气溶胶对沙漠气候变化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9 |
刘秀红;李智才;刘秀春;宋燕;张国勇;李婧婧;;山西春季干旱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
10 |
赵霞;张中伟;;1960—2008年新疆沙雅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4期 |
11 |
黄洪峰,韦力行;广西地面气象要素场的基本结构及其演变的气候特征[J];广西气象;1984年06期 |
12 |
黄荣辉;关于大气环流遥相关与低频振荡的研究进展与问题[J];大气科学;1989年04期 |
13 |
赵德秀;;论日食与水旱灾害的关系[J];灾害学;1989年04期 |
14 |
赵兵科;;全国大气环流与中期预报科学讨论会在广州召开[J];新疆气象;1991年02期 |
15 |
杨士恩,张兴强,王启;山东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04年S1期 |
16 |
郭冬,孙照渤;冬季NPO突变前后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7 |
林毅,刘铭,蔡义勇;福建中南部台风远距离突发性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2005年10期 |
18 |
蔡新玲,王盘兴,杜继稳,刘子臣;利用LPAC图分析北半球夏半年环流季节转换及异常[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9 |
梁宏;刘晶淼;李世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资源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4期 |
20 |
刘爱鸣;林毅;刘铭;王怀俊;;“碧利斯”和“格美”登陆后暴雨强度不同的天气学对比分析[J];气象;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