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大暴雨天气分析
【摘要】:本文对山东省2003年春季和秋季两次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天气都是受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强冷锋的共同影响产生的,地面冷锋抬升暖湿空气,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非地湿Q矢量辐合激发次级环流,加强了暴雨区的上升运动;低层锋区湿斜压度增大和锋面东南部的偏南风急流、西北部的东北风急流产生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导致了垂直涡度的显著增长,加强了螺旋式辐合上升运动。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配合,垂直运动维持发展。低层倾斜涡度发展对暴雨的产生起了致关重要的作用。
|
|
|
|
1 |
郭荣芬,李英,杨向东,周翠芳;非地转湿Q矢量在云南冬季强降水中的分析应用[J];气象;2005年02期 |
2 |
刘运成;王澄海;隆霄;;非地转湿Q矢量在川北大暴雨过程分析中的应用[J];山地学报;2008年04期 |
3 |
张兴旺;湿Q矢量表达式及其应用[J];气象;1998年08期 |
4 |
姚秀萍,于玉斌;非地转湿Q矢量及其在华北特大台风暴雨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2000年04期 |
5 |
慕建利;赵琳娜;杜继稳;;湿Q矢量在陕西大暴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气象;2007年06期 |
6 |
李英,张腾飞,郭荣芬;云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7 |
孙欣;蔡芗宁;陈传雷;贾旭轩;乔小湜;;“070304”东北特大暴雪的分析[J];气象;2011年07期 |
8 |
刘运成;;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分析[J];四川气象;2006年02期 |
9 |
赵桂香;程麟生;;2001年7月山西中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06年06期 |
10 |
卢焕珍;一次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J];天津航海;2002年03期 |
11 |
宋晓辉;王咏青;寿绍文;王爱君;田秀霞;李菊香;;冀南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年05期 |
12 |
管兆勇,郭睿君;大气扰动能量的转换、传播与非地转特征[J];气象科学;1993年02期 |
13 |
刘运成;;川北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14 |
王川,杜川利,寿绍文;Q矢量理论在青藏高原东侧大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应用[J];高原气象;2005年02期 |
15 |
岳彩军;;结合“海棠”台风(2005)定量分析非绝热加热对湿Q矢量诊断能力的影响[J];气象学报;2010年01期 |
16 |
岳彩军,寿亦萱,寿绍文,姚秀萍;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3期 |
17 |
丁建军,胡文东,陈晓娟,穆建华;2003年7月31日固原暴雨天气数值模拟[J];干旱气象;2004年01期 |
18 |
孙欣;蔡芗宁;黄阁;;一次辽宁秋季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J];气象;2007年09期 |
19 |
岳彩军
,寿绍文
,林开平
,姚秀萍;应用湿Q矢量分解诊断梅雨锋暴雨[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1期 |
20 |
周丽峰;Q矢量理论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介绍[J];陕西气象;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