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安徽淮河流域梅雨及亚洲中高纬度环流
【摘要】:本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500 hPa高度、850hPa温度、海平面气压资料和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安徽淮河流域31站(市、县台站)降水资料。用安徽淮河流域31站平均日降水量作为安徽淮河流域平均日降水量,梅雨期(6月21日~7月22日)安徽淮河流域除6月25日各站均无降水外,其余日期都有降水;梅雨量为660.1mm,占全年降水量72%,平均日最大降水量62.8mm(7月4日);平均日降水量存在准10天周期性变化。6月21日~7月22日20时500hPa平均位势高度场,亚洲高纬度地区,鄂霍次克海为572dagpm高压脊,高压脊的东南方为东北西南向的低槽区,槽后冷空气不断向西南方输送。鄂霍次克海高压是梅雨期亚洲东岸高纬度上空持久性阻塞高压,由于它稳定少变,其上游东亚上空环流形势变化不大,致使梅雨天气过程稳定,持续时间较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脊线从日本南部至我国华南,呈东一西走向,在120°E处脊线位置在24°N附近,西伸脊点位置114°E。印度为低槽,槽前热带性质的季风气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部副热带性质的季风气流汇合,即西南、东南两支气流形成暖湿偏南气流将水汽输送到淮河流域,与不断南下的东北冷空气相遇,使淮河流域梅雨锋生与维持。平均位势高度距平场,鄂霍次克海为正距平中心,中心值8dagpm。乌拉尔山及以西地区为正距平,8dagpm正距平中心在北欧,乌拉尔山阻高偏强、位置偏西。在80°N附近,100~120°E之间为-8dagpm的负距平中心,表明极涡较常年偏强、位置偏北。中纬度为东—西向带状的平均位势高度距平接近常年区域;从日本岛南部洋面经台湾到大陆为Z4dagpm正距平中心,2dagpm正距平等值线北扩到沿江江北;表明西太平洋副高较常年偏北西伸和势力较强,使江淮地区始终处在南北气流的汇合带里。6月21日~7月22日20日时850hPa平均温度场,从贝加尔湖伸向鄂霍次克海及以北地区为暖温度脊,即高空槽前脊后出现强盛的暖平流,不断把暖空气从南方向北方输送;从白令海到日本海为冷温度槽,这是脊前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从脊的东南侧入,这种温度分布与500hPa鄂霍次克海的阻塞形势对应。在乌拉尔山及以西地区为一暖温度脊,与500hPa阻高配合,平均温度距平场,鄂霍次克海到东西伯利亚沿海为正距平,2℃的温度距平中心位于堪察加半岛;日本岛以东洋面为-1℃的负距平中心,表明鄂霍次克海的阻塞形势温度场偏强。乌拉尔山及以西地区为正温度距平,揭示了乌拉尔山暖脊较常年偏强。从西太平洋到华南为一东西带状的正温度距平,华东及近海区为2℃的正温度距平中心;哥热带高压温度距平与位势高度距平变化是一致的。6月21日~7月22日20时平均海平面气压场,从北冰洋到东西伯利亚为较深的低压区。在鄂霍次克海有一与阻高对应的半永久性冷高压,它对我国境内的梅雨锋上的气旋东移发展起着阻塞作用,江淮地区为低压区,低压倒槽伸到日本列岛以东洋面,梅雨锋位于此低压系统中;其南部为西伸副热柠高压带。与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对应的地面高压东伸至太梅尔半岛。平均海平面气压距平场,从北冰洋到东西伯利亚为负距平区,中心强度-6 hPa,表明极地低压较常年偏深。从北欧经乌拉尔山东伸至叶尼塞河为东西向带状(?)距平,中心强度5hPa。江淮地区经黄海伸到我国东北和日本列岛以东洋面分别为负距平中心,低压系统相对强度较常年明显偏深、维持时间长,造成淮河流域雨带长时期滞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