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气候条件(摘要)

张庆云  陶诗言  张顺利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夏季中国东部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天气气候异常特征。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是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的气候特征。天气特征是东亚地区东、西、南、北天气尺度系统的最佳配合以及东亚大气环流出现较显著的20~30天的低频振荡。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出现20~30天的低频振荡,有利青藏高原上空的低压系统沿着中纬度东传到115°E~125°E附近,造成长江流域梅雨锋低压扰动加强;东亚低纬大气环流出现20~30天的低频振荡,有利印度洋、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长江流域,为长江流域暴雨提供持续充足的水汽来源。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出现20~30天的低频振荡,有利低压系统在长江流域(115~125°E)再生和维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秀英;;季风环流对黑龙江省气候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6年04期
2 李宗省;何元庆;庞洪喜;张宁宁;贾文雄;和献中;;中国典型季风海洋性冰川区雪坑环境记录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3 陈受钧;Lorenzo Dell'osso;陈明萱;;季风环流对不均匀加热的敏感性试验[J];气象科技;1987年04期
4 刘东生;丁仲礼;;二百五十万年来季风环流与大陆冰量变化的阶段性耦合过程[J];第四纪研究;1992年01期
5 K.M.陆;G.J.杨;S.H.沈;蔡景植;;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季节变化[J];气象与环境学报;1991年03期
6 朱娜,孙即霖;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4年04期
7 徐炳荣;;来函照登[J];浙江气象;1983年03期
8 许惠娟;;试论我国季风的成因[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9 张光智,徐祥德,苗秋菊;影响东亚季风环流异常因子的敏感性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3期
10 张韧;南亚季风产生的动力学分析和数值试验[J];海洋预报;2000年01期
11 滕代高;罗哲贤;代刊;黄新晴;;登陆热带风暴Bilis(2006)暴雨特征及其可能原因[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2 陈隆勋,李麦村,李维亮,周家斌,何家骅;夏季的季风环流[J];大气科学;1979年01期
13 袁新田;安徽省降雨量的不均匀性分析[J];宿州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14 陈隆勋,高士英,何家骅;大气热源及其中期振荡对季风环流影响的一个数值试验[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3年04期
15 杨大升,王会军;季风环流的正压低阶截谱模式[J];气象学报;1989年04期
16 李临颍;;天气气候条件与作物养分摄取特征的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1992年01期
17 刘兴中 ,李京笃;1982年夏季东亚季风环流准双周振荡的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18 陈月娟,简俊,张弘,陈新明;1961~1997年110~140°E垂直经圈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1年01期
19 M·Tanaka;胡厚麟;;热带季风环流在较大的WMONEX区域的年际变动[J];浙江气象;1983年01期
20 陆胜元,易兵;夏季太平洋低纬地区季风环流与信风环流一种可能的连接机制[J];热带气象学报;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云;陶诗言;张顺利;;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气候条件(摘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晏红明;杨辉;王灵;梁红丽;;印度半岛热力变化对亚洲季风环流异常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3 刘敏锋;滕代高;李汀;;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年际变化与东亚季风环流异常[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刘敏锋;滕代高;李汀;;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年际变化与东亚季风环流异常[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蔡学湛;;东亚夏季风异常大气环流遥相关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滕代高;罗哲贤;代刊;;登陆热带风暴Bilis(2006)暴雨特征及其可能原因[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梁红丽;晏红明;肖子牛;;冬季亚洲大陆热力差异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气候的关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预测与公共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钱奇峰;江静;;东亚海陆热力差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吴国雄;刘屹岷;段安民;梁潇云;;东亚季风区海陆热力差异和季风环流[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10 邱永松;王跃中;陈作志;;径流和季风对东中国海渔业生产力变化的驱动作用[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娟;西南澳类季风环流及其与西南澳洲降水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2 黄勇;东中国海波候对局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3 邹燕;我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与东亚副热带季风年际变化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刘冬;土卫六与地球大气对比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叶正伟;江淮下游典型平原水网地区水循环变异的洪涝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金啟华;亚洲南部地区和南半球海陆分布对亚洲冬夏季风形成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李彬;岩溶区古气候替代指标及桂林地区14万年来古气候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9年
8 张秀年;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左志燕;我国东部土壤湿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10 田荣湘;季风对大气颗粒物的输送与东海赤潮的潜在关系[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中国东部季风区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意义[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赵悦;苏门答腊海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季风上升流活动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陈明诚;人为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朱娜;印度洋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张叶;大规模城市化影响东亚季风和中国气候的敏感性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武贺;东亚低空异常季风风场时空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7 姜永见;中亚热带加积型红土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变化[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8 隋伟辉;末次盛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差异对亚澳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杨丽萍;热带印度洋与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持续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包锐;高黎贡山两侧60 ka BP以来季风记录与海洋信号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郭建平;我国农业对天气的依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N];人民日报;2008年
3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郑国光;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N];中国气象报;2008年
4 北京汇文中学高分生 马岩;举重若轻:文综三科巧复习[N];福建日报;2003年
5 记者 马静璠;小春后期田管任务艰巨[N];四川科技报;2009年
6 霍寿喜;吃药顺天时[N];人民公安报;2000年
7 记者 苗艳丽 通讯员 阳揣环;农业生产可望实现“看天管理”[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建忠 通讯员 陈素风;盛世菊香溢汴京[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陈振 记者 崔海峰;绿野长寿食品喜获殊荣[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10 记者 刘俊礼 通讯员 张鹏;我省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公布[N];郑州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