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遥感地表参数分析北京市的热岛效应及热污染治理对策
【摘要】:从NOAA—AVHRR数据提取出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的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参数,分析了冬夏两季遥感地表参数所反映的热岛效应变化。发现冬夏夜晚和夏季白天的热岛效应明显,而冬季白天的热岛效应不明显。城区的地表反照率始终小于郊区,城区的植被指数始终小于郊区。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夏季城市的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和-0.654。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地表反照率,可以减小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
|
|
|
1 |
江晓燕;张朝林;高华;苗世光;;城市下垫面反照率变化对北京市热岛过程的影响——个例分析[J];气象学报;2007年02期 |
2 |
何泽能;杨世琦;易佳;;重庆2006年夏季特大干旱期间的NDVI与城市热岛[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1期 |
3 |
吴明浩;;基于RS的徐州市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关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3期 |
4 |
宫阿都;徐捷;赵静;李京;;城市热岛研究方法概述[J];自然灾害学报;2008年06期 |
5 |
徐涵秋;;基于城市地表参数变化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J];生态学报;2011年14期 |
6 |
刘辉志;涂钢;董文杰;;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J];科学通报;2008年10期 |
7 |
张杰,张强,郭铌,王建;应用EOS-MODIS卫星资料反演西北干旱绿洲的地表反照率[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
8 |
张玉龙;党海山;夏小玲;何晓军;张全发;;秦岭太白山地表反照率动态反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
9 |
王建雄;尹跃;杨德保;王炳华;;城市热岛效应的红外遥感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24期 |
10 |
郑秋萍;刘红年;陈燕;;城市化发展与气象环境影响的观测与分析研究[J];气象科学;2009年02期 |
11 |
杨满根;陈志彪;;利用NOAA/AVHRR数据估算福建省月平均地表反照率[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2 |
郑定华;张友胜;黄国阳;;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
13 |
陈云浩,李晓兵,谢锋;我国西北地区地表反照率的遥感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
14 |
林文鹏,陈金华,王长耀;福建沿海地区太阳辐射时空变化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5 |
马伟;赵珍梅;刘翔;闫东川;;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定量关系遥感分析——以北京市TM数据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04期 |
16 |
张强,王胜,卫国安;西北地区戈壁局地陆面物理参数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
17 |
韩秀珍,马建文,刘志丽,刘正军;沙尘源区AVHRR反照率时序变化与TSP的对比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05期 |
18 |
文莉娟;吕世华;陈世强;孟宪红;李锁锁;奥银焕;;干旱区绿洲地表反照率不对称观测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07期 |
19 |
符淙斌,温刚,周嗣松,吕杰;我国大陆植被变化的气象卫星遥感[J];科学通报;1992年16期 |
20 |
李茂善;马耀明;仲雷;吕世华;;珠峰和曲宗站2005年4,5月近地辐射能收支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