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3日梅雨锋切变线上的中β尺度暴雨云团分析
【摘要】:正 在2003年的淮河致洪暴雨中,以7月1~5日的降水强度最大。其中,7月3~4日主要是暖切变线上中β尺度云团降水;4~5则是冷空气逼近切交线,导致中α尺度云团的发展带来的降水。为了说明降水的中尺度特征,我们选取了7月3~4日的降水为例,利用多种卫星遥感资料,对中β尺度云团的特征进行分析。1 中β尺度云团的活动与演变对7月3~4日的逐时卫星云图进行动画显示和仔细分析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在准东西向的梅
|
|
|
|
1 |
易兵,乔全明,张立;梅雨锋锋生过程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1991年02期 |
2 |
胡伯威,彭广;暖切变型江淮梅雨锋结构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J];大气科学;1996年04期 |
3 |
胡伯威,潘鄂芬;梅雨期长江流域两类气旋性扰动和暴雨[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2期 |
4 |
张晶,韦统健;江淮切变线──梅雨锋次级环流的诊断研究[J];气象科学;1994年03期 |
5 |
张雁,丁一汇,马强;持续性梅雨锋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2期 |
6 |
杨克明,许映龙,王东生,刘江云;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结构和特征[J];气象;1998年02期 |
7 |
隆霄,程麟生;“99·6”梅雨锋暴雨低涡切变线的数值模拟和分析[J];大气科学;2004年03期 |
8 |
江晓燕,倪允琪;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机理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2005年01期 |
9 |
陈泰然;陈友珍;;中国亚热带区域的梅雨现象[J];气象科技;1985年06期 |
10 |
斯公望;东亚梅雨锋暴雨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4年02期 |
11 |
陈丽芳,高坤,徐亚梅;梅雨锋演变与低涡发展的联系[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1期 |
12 |
张庆红,刘启汉,王洪庆,陈受钧;华南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J];科学通报;2000年18期 |
13 |
章志英;梅雨锋低涡系统三维流场结构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5期 |
14 |
寿绍文,励申申,张诚忠,范可;梅雨锋中尺度切变线雨带的动力结构分析[J];气象学报;2001年04期 |
15 |
石春娥,姚叶青,胡雯,谢重阳;一次梅雨锋中尺度暴雨的模拟试验[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16 |
王晓芳;崔春光;胡伯威;;与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相联系的CISK惯性重力波[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6期 |
17 |
李玉兰,陶诗言,杜长萱;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03期 |
18 |
吴宝俊,刘玉玲,杨越奎,万振拴;“91.7”梅雨锋横向次级环流稳定维持原因初探[J];高原气象;1995年02期 |
19 |
项续康,马岚,王大昌;1991年梅雨锋云系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3期 |
20 |
贺新强;蔡荣辉;;2002年6月21-23日梅雨锋上的MCS分析[J];气象;2005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