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7月欧亚中高纬地区西风带系统的异常活动及其对淮河暴雨的作用机制初探
【摘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梅汛期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形势对淮河暴雨的作用。结果表明,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引导冷空气南下,造成中纬度地区物质和能量交换频繁。尤其在6月20日后,阻塞高压活动加强,淮河流域北部维持为大气物质和能量锋区,低层850hPa副热带锋区也长期停滞在35°N附近。阻塞高压的异常活动通过对大气动量和热量的一次次向南频散,造成淮河流域连续发生暴雨天气过程。阻塞高压的强度及位置变化与前部低涡的活动密切相关,并通过西风带基本气流及长波系统的螺旋结构的变化激发Rossby波的传播来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从而决定了雨带的位置。
|
|
|
|
1 |
晁淑懿,李月安;1998年与1954年夏季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J];气象;2000年01期 |
2 |
陈菊英,许晨海,刘海波;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及其形成原因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3 |
袁景凤;1996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及其影响[J];气象;1997年04期 |
4 |
龚振淞,王永光,许力;2003年夏季中高纬度环流与淮河流域降水[J];气象;2004年02期 |
5 |
周学龙,章基嘉,孙照渤;一次偶极型阻塞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
6 |
陆日宇,黄荣辉;夏季西风带定常扰动对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9年05期 |
7 |
陆日宇;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时的天气尺度波[J];大气科学;2001年03期 |
8 |
李峰,丁一汇;近30年夏季亚欧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J];气象学报;2004年03期 |
9 |
李峰;丁一汇;鲍媛媛;;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形成特征[J];大气科学;2008年03期 |
10 |
金一鸣,蔡金祥,刘宁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的统计预报[J];应用气象学报;1986年01期 |
11 |
李云康,孙照渤,章基嘉;夏半年青藏高原及其附近30—60天振荡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S1期 |
12 |
宋燕;缪锦海;;阻塞高压形成、消失与波包的传播[J];高原气象;2006年03期 |
13 |
吉进喜;张立凤;彭军;;2006-2007年夏季重庆大旱、大涝的阻高时空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
14 |
银燕,陈久康;阻塞高压建立、维持和崩溃机制的能量学诊断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
15 |
张培忠;东亚夏季两类阻塞高压维持的诊断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8年01期 |
16 |
张丽娟;徐淑华;邱海龙;;初夏东亚阻塞形势下的高温天气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9年02期 |
17 |
望胜玲;李德俊;熊守权;;2009年春恩施山区暴雪成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8 |
吴英;张杰;闫中帅;;黑龙江省2009年6月罕见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
19 |
李兆郁;用计算机模拟人识别阻塞高压[J];科学通报;1985年10期 |
20 |
张培忠;夏季东亚阻塞高压形成维持的波数域动能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