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气候干湿状况及其变化特征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及区域性水分平衡、干湿状况及其时空特征将发生变化,有关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区域水分循环及干湿状况的变化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资料,利用 FAO 推荐的 Penman-Monteith 公式计算了该地区1954-2005年逐日潜在蒸散量,采用《国家干旱标准》推荐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对全省进行干湿状况评价,分析降水量、潜在蒸散和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尽管广东省年降水丰富,总体较为湿润,但干湿状况时空分布不均,粤北秋早严重,而南部地区尤其是雷州半岛春早严重;全省52年来干湿状况表现为缓慢变湿趋势。本研究对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调整种植区划和农业生产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
|
|
|
1 |
裴彬;;近30年来甘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干湿状况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
2 |
何慧根;胡泽勇;荀学义;孙俊;郝丽;徐丽娇;彭雯;;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潜在蒸散和干湿状况分析[J];高原气象;2010年01期 |
3 |
曾燕,刘昌明,邱新法;从气候角度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04期 |
4 |
王学文;农田蒸散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
5 |
尚宗波,高琼;中国水分状况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J];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
6 |
桑姆斯·卡尔
,龙丽娟;帕默尔干旱度指标的灵敏度及其潜在蒸散量的标准化系数Z指标[J];广西气象;1987年02期 |
7 |
刘明春;;石羊河流域气候干湿状况分析及评价[J];生态学杂志;2006年08期 |
8 |
刘晓英;李玉中;;ngstrm-Prescott系数选取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影响—以黄河中游站点为例[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1期 |
9 |
杜军;胡军;唐述君;罗布次仁;拉巴;;西藏羊卓雍湖流域气候干湿状况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8年08期 |
10 |
尹佐臣;吴英杰;;本溪冷凉山区气候干湿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
11 |
周晓东,朱启疆,孙中平,孙睿;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方法的初步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02期 |
12 |
刘志武,倪广恒,雷志栋,杜卫东;计算逐日潜在腾发量的BP神经网络方法[J];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04期 |
13 |
张方敏;申双和;;中国干湿状况和干湿气候界限变化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4 |
王亚平;黄耀;张稳;;中国东北三省1960—2005年地表干燥度变化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
15 |
杨小利;蒲金涌;马鹏里;姚小英;;陆面潜在蒸散计算模型在甘肃省黄土高原的适用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2期 |
16 |
杨建军;吕光辉;;新疆潜在蒸散分形特征与R/S趋势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
17 |
张永芳;邓珺丽;关德新;金昌杰;王安志;吴家兵;袁凤辉;;松嫩平原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
18 |
彭代亮;邓睿;黄敬峰;蔡承侠;;基于GIS新疆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变化分析[J];科技通报;2007年05期 |
19 |
尹云鹤;吴绍洪;戴尔阜;;1971~2008年我国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的归因[J];科学通报;2010年22期 |
20 |
杨川德,马虹,迟国彬;新疆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的初步分析[J];干旱区地理;198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