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开发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 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冯正友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少,资源溃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方面人均耕地资源少,另一方面闲置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根据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和作用,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开发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本文就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特点和作用,提出开发利用的途径、办法和措施作一些探讨,仅供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洪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J];北京农业;2011年03期
2 张素珍;张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王希文;罗友和;;滁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付红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2期
5 马海英;马海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2期
6 杨瑞文;;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年09期
7 朱文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际考察与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8 杨公科;;谈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的职业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7年24期
9 韦国富;;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J];广西农学报;2006年05期
10 孔祥利;毛毅;丁亮;;社会保障视域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12期
11 黄鹏,石荣丽;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01年02期
12 刘汝良;贾仁安;董秋仙;;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及转移条件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12期
13 丁美东;关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几个经济学问题的分析[J];改革与战略;1997年01期
14 李姣姣;张纪伟;;基于劳动力转移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研究——以河南省淮阳县某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06期
15 赵东伟,李德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场经济管理;1999年03期
16 刘子忠;农村地区间的劳动力转移——印度绿色革命中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J];中国劳动;2001年08期
17 楼旭明;孔令夷;;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8 仲夏;董明;;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与农民工就业问题[J];时代金融;2007年05期
19 谭家德;;重庆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职业教育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年23期
20 郑彩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正友;;开发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 促进城乡经济发展[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2 韦风珍;;开发农业科技档案资源 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3 徐定炎;;衢江区中药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C];2006年
4 王小凤;;浅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问题[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5 黄尧德;;科学开发利用滩涂资源 实现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A];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建康;;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困难及推进路径[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闫晓旺;李新华;;浅谈汪清林业局的可持续发展[A];首届吉林省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建康;;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困难及推进路径[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王瑞英;温占平;;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产业化资源优势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1999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杨学文;孙俊泽;贾跃凤;肖辉成;姜兴常;甄永恒;张国栋;张丽荣;王晓梅;;现有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后备森林资源的培育方向[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雅丽;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刘汝良;江西人口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量预测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唐萍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5 李国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8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胡明形;西部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市场与产业结构潜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县林;黑龙江省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2 崔莉;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李洪光;劳动力转移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4 李文凯;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次转移”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温庭海;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红娜;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关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樊涛;农村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林毅;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9 陈建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教育作用分析——以河南省腰庄村为个案[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红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D];河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市委常委 市委秘书长 副市长 尚朝阳;抓住机遇 加大力度再掀劳动力转移工作新高潮[N];洛阳日报;2007年
2 周慧生 记者 孙岚;走出一人 富裕一家[N];大庆日报;2008年
3 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 刘炳文 次仁平措(执笔) 钟国强 彭飞跃;西藏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研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张正丽 施家彬;双柏县一季度劳动力转移就业超过5000人[N];楚雄日报(汉);2010年
5 记者 朱勤;康平农民在家出门都赚钱[N];辽宁日报;2009年
6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 郭玮;十年后谁来种地?[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赵长保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固定观察点管理处处长 武志刚;从农户劳动投入变化看劳动力转移[N];农民日报;2010年
8 林毅夫;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4年
9 汉川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 王发传;加快培育驱动器[N];湖北日报;2006年
10 通讯员 杨晓强;阿克陶劳动力转移呈现三个特点[N];克孜勒苏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