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邱建军唐华俊陈庆沐陶陶Changsheng Li  
【摘要】:本文运用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模拟估算我国国家尺度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平衡和碳排放状况。以1998年为例,DNDC模型在GIS区域数据库支持下,运行结果表明: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联储量(0~30cm)约为3968Tg C(即10~(12)gC),在目前的农作制度下土壤有机碳库处于负平衡,每年净丢失有机碳78.89Tg C,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是主要的土壤有机碳丢失区;我国农业土壤年释放CO_2达186.5Tg C,CH_4排放量为3.6Tg C。模拟结果还表明免耕、增加秸秆还田比例、增加人畜粪便还田和增施各种有机肥,以及适量施用化肥等措施都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曾静静;;研究发现:碳排放到大气中的速率比过去快10倍[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2 陈亮;林翎;;气候变化相关标准对我国的影响[J];中国标准化;2010年08期
3 卢祖丹;;我国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7期
4 倪韬;;低碳建筑之发展[J];科技资讯;2011年15期
5 王小彬;王燕;代快;武雪萍;赵全胜;张丁辰;冯宗会;蔡典雄;;旱地农田不同耕作系统的能量/碳平衡[J];生态学报;2011年16期
6 刘竹;耿涌;薛冰;郗凤明;焦江波;;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J];资源科学;2011年07期
7 秦悦铭;陈其霆;;欧盟航空业碳排放交易新规则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03期
8 张约翰;张平宇;;长吉一体化区域碳排放足迹及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9 刘硕;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马欣;秦晓波;;后京都时期LULUCF潜在核算规则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年04期
10 郭彦;马琼英;;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J];中国林业;2011年14期
11 珍·丽特尔;吴鼎;;森林与气候变化的赛跑[J];人与生物圈;2011年04期
12 崔庆云;;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分析[J];西部资源;2011年02期
13 王合成;;帕客运动扮绿低碳国土实验区[J];今日国土;2011年04期
14 蔡博峰;;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研究[J];中国能源;2011年06期
15 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综合评价实证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7期
16 萧汉强;张宝印;;海洋新能源——低碳发展的希望所在[J];低碳世界;2011年03期
17 任力;倪玲;;中国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0年10期
18 刘丹;;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工程科技创新是走向绿色发展关键[J];今日国土;2011年05期
19 张仕廉;王朝健;宋义辉;夏丹丹;;低碳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3期
20 文龙光;易伟义;;低碳产业链与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刘荣霞;张鹏鹏;夏建新;汲荣荣;;我国北方农村牧区生存性碳排放特征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邱建军;唐华俊;陈庆沐;陶陶;Changsheng Li;;中国农业耕地土壤碳平衡与碳排放研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4 谢园方;赵媛;;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气候变化、碳排放和纺织工业[A];“科德杯”第六届全国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我国包装工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葵;朱莉;贾姗;;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邵诗洋;;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10 张艳;秦耀辰;;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黄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CO_2释放与碳平衡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姜丽芬;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光合与呼吸作用机理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5 王艳芬;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原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及碳平衡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6 张治山;玉米燃料乙醇生命周期系统的热力学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7 潘辉;三种相思树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及碳平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8 肖复明;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9 吴冬秀;CO_2浓度升高对羊草草原生产力和碳平衡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10 查同刚;北京大兴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和婉;论建立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程昊汝;我国碳排放权机制设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5 张海伟;关于碳排放交易会计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娄欢欢;碳排放权的信托法律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董荣娜;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D];天津大学;2011年
8 杨雷;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清平;国际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席燕;我国工业品出口影响碳排放的机制及其实证检验[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静 王兮之;我国将建立碳平衡交易制度[N];中国企业报;2008年
2 胡丽娟;中国将建碳平衡交易制度[N];科技日报;2008年
3 于文静 王兮之;中国将建立碳平衡交易制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驻京记者 郑春峰;环保部力推“中国碳平衡交易”[N];南方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刘垠;碳排放“多收少补”有了硬性指标[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郑惊鸿;专家提出:建立碳平衡交易制度[N];农民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佩颖;“碳排放”将成国际重要战略资源[N];中国企业报;2008年
8 刘咏秋 陈占杰;马尔代夫碳排放报告重申2020实现碳平衡[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赵维光;力争世博结束前抵消60%——70%碳排放[N];文汇报;2010年
10 记者 郄建荣;环境保护部呼吁搭建碳平衡交易机制[N];法制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