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叶部根腐病抗源筛选及其在抗病育种中应用
【摘要】:正自从50年代中国东北春麦区首次报导小麦叶部根腐病,关于其发生及防治的报导不断增多,到90年代,我国绝大多数麦产区都有了小麦叶部根腐病危害的报导.在黑龙江省,小麦生育后期降雨集中,平均气温在22~26℃之间.这种高温、高湿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小麦叶部根腐
|
|
|
|
1 |
张义荣,倪中福,梁荣奇,李继刚,李保云,刘广田;从CIMMYT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2 |
倪中福,张义荣,梁荣奇,刘广田,孙其信;从CIMMYT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的遗传差异[J];遗传学报;2002年06期 |
3 |
孙连发;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对叶部根腐病(H.sativum)的抗性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初报[J];麦类作物学报;2002年02期 |
4 |
张连全,刘登才,颜泽洪,兰秀锦,郑有良,周永红;在六倍体小麦的异源多倍化早期微卫星侧翼序列迅速发生了改变[J];中国科学C辑;2004年02期 |
5 |
袁汉民;王小亮;陈东升;孙建昌;范金萍;张富国;赵桂珍;;普通小麦远缘杂交F_1代表现型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年04期 |
6 |
李俊;魏会廷;彭正松;卢宝荣;杨武云;;分子标记所揭示的人工合成小麦与推广品种杂交后代中出现的新变异[J];云南植物研究;2006年05期 |
7 |
陈国跃;李立会;;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12期 |
8 |
杨松杰;刘世贵;李俊;杨武云;;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衍生群体的PPO基因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6期 |
9 |
任哓波;兰秀锦;汪加丽;;人工合成小麦穗部特异性状的遗传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10 |
李根英;夏先春;何中虎;孙其信;;CIMMYT新型人工合成小麦Pina和Pinb基因等位变异[J];作物学报;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