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液桥对土壤微观力学结构的影响,在传统离散单元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颗粒接触非线性力学模型,并对波纹形表面形态推土板前端土壤的动态行为进行了离散元宏细观模拟。离散元模拟不仅准确再现了实验室实验中表面形态对板面前端土壤动态行为影响的定性和定量结果,而且通过离散元细观分析从土壤内部土壤颗粒运动合理解释了土壤宏观形态的变化规律以及触土部件波纹形表面对土壤动态行为的影响。
|
|
|
|
1 |
张锐;李建桥;许述财;李因武;;推土板切土角对干土壤动态行为影响的离散元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4期 |
2 |
程先富;赵明松;史学正;王洪杰;;兴国县红壤颗粒分形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
3 |
聂军;周健民;王火焰;陈小琴;杜昌文;;Bradford反应蛋白质在土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2008年06期 |
4 |
任雪;褚贵新;王国栋;乔旭;宋日权;王绍明;;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沙漠过渡带“肥岛”形成过程中土壤颗粒的分形研究[J];中国沙漠;2009年02期 |
5 |
林正雨;高雪松;邓良基;李亨伟;郭燕梅;;微地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09年03期 |
6 |
杨慧玲;高鹏;王华伟;丁福俊;戴武刚;;大黑山生态修复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05期 |
7 |
李光录;姚军;庞小明;;黄土丘陵区土壤和泥沙不同粒径有机碳分布及其侵蚀过程[J];土壤学报;2008年04期 |
8 |
高克异;陈建;周勤华;严秀琴;;浅谈土壤裂缝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水分运移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08年06期 |
9 |
叶雅杰,罗金明,许林书;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研究及其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
10 |
廖尔华,张世熔,邓良基,项虹艳;丘陵区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应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11 |
高中琪,张洪江,史玉虎;长江三峡花岗岩区不同地类土壤流失量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年04期 |
12 |
朱华;程先富;王世航;谢勇;赵明松;;基于GIS的安徽省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4期 |
13 |
翟力欣;姬长英;;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土壤力学接触模型的建立[J];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09期 |
14 |
温善菊,吴景贵
,张显东;土壤颗粒和肥力关系的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5年01期 |
15 |
程在在;丁启朔;丁为民;孟凤英;沈凤悦;;基于破碎行为的土壤切削实验与仿真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02期 |
16 |
刘付程,史学正,潘贤章,王洪杰;苏南典型地区土壤颗粒的空间变异特征[J];土壤通报;2003年04期 |
17 |
林绍霞;张清海;林昌虎;何腾兵;;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
18 |
刘秀珍;李翔;向云;李静波;毕如田;牛越先;;树儿梁小流域坝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核农学报;2011年02期 |
19 |
吴成宝;胡小芳;胡大为;;黏土颗粒表面分维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土壤;2007年03期 |
20 |
温善菊;吴景贵;;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