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张锐李建桥李因武许述财  
【摘要】:根据液桥对土壤微观力学结构的影响,在传统离散单元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颗粒接触非线性力学模型,并对波纹形表面形态推土板前端土壤的动态行为进行了离散元宏细观模拟。离散元模拟不仅准确再现了实验室实验中表面形态对板面前端土壤动态行为影响的定性和定量结果,而且通过离散元细观分析从土壤内部土壤颗粒运动合理解释了土壤宏观形态的变化规律以及触土部件波纹形表面对土壤动态行为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锐;李建桥;许述财;李因武;;推土板切土角对干土壤动态行为影响的离散元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4期
2 程先富;赵明松;史学正;王洪杰;;兴国县红壤颗粒分形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3 聂军;周健民;王火焰;陈小琴;杜昌文;;Bradford反应蛋白质在土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2008年06期
4 任雪;褚贵新;王国栋;乔旭;宋日权;王绍明;;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沙漠过渡带“肥岛”形成过程中土壤颗粒的分形研究[J];中国沙漠;2009年02期
5 林正雨;高雪松;邓良基;李亨伟;郭燕梅;;微地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09年03期
6 杨慧玲;高鹏;王华伟;丁福俊;戴武刚;;大黑山生态修复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05期
7 李光录;姚军;庞小明;;黄土丘陵区土壤和泥沙不同粒径有机碳分布及其侵蚀过程[J];土壤学报;2008年04期
8 高克异;陈建;周勤华;严秀琴;;浅谈土壤裂缝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水分运移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08年06期
9 叶雅杰,罗金明,许林书;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研究及其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10 廖尔华,张世熔,邓良基,项虹艳;丘陵区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应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11 高中琪,张洪江,史玉虎;长江三峡花岗岩区不同地类土壤流失量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年04期
12 朱华;程先富;王世航;谢勇;赵明松;;基于GIS的安徽省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4期
13 翟力欣;姬长英;;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土壤力学接触模型的建立[J];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09期
14 温善菊,吴景贵 ,张显东;土壤颗粒和肥力关系的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5年01期
15 程在在;丁启朔;丁为民;孟凤英;沈凤悦;;基于破碎行为的土壤切削实验与仿真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02期
16 刘付程,史学正,潘贤章,王洪杰;苏南典型地区土壤颗粒的空间变异特征[J];土壤通报;2003年04期
17 林绍霞;张清海;林昌虎;何腾兵;;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18 刘秀珍;李翔;向云;李静波;毕如田;牛越先;;树儿梁小流域坝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核农学报;2011年02期
19 吴成宝;胡小芳;胡大为;;黏土颗粒表面分维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土壤;2007年03期
20 温善菊;吴景贵;;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锐;李建桥;李因武;许述财;;波纹形表面部件作用下土壤动态行为的离散元分析[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张锐;李建桥;;粘湿土壤离散元动态仿真模型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锐;李建桥;;粘湿土壤离散元动态仿真模型研究[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毕永红;胡子宣;;念珠藻的接种对半荒漠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作用[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占斌;;第三章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6 兴安;红梅;李金霞;高娃;包秀荣;;不同退化半荒漠土壤物理性质分析[A];2007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土壤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C];2007年
7 朱秀端;;蓄水式供水工程水源地水土流失问题和防治对策[A];饮水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于健;雷廷武;I.Shainberg;;PAM与石膏对土壤入渗与侵蚀的影响[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9 张信宝;贺秀斌;文安邦;郑进军;;侵蚀泥沙研究的~(137)Cs核示踪技术[A];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何毓蓉;贺秀斌;;第三章 土壤微形态学的发展及我国研究现状[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锐;基于离散元细观分析的土壤动态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蒋代华;细菌在粘土矿物及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袁飞;不同农田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及硝化细菌种群[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4 丁启朔;耕作力学研究的土壤结构及其评价方法[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张崇玉;土壤固定态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6 冉景江;川中丘陵区土壤的分形特征及其水分分形输运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王幼奇;陕北小流域植被耗水过程及环境因素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陈祯;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周月敏;面向小流域管理的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10 李睿;土壤电场对土壤中离子扩散/吸附动力学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波;岩溶山区耕地利用变化下土壤分形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郭冬梅;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3 张国瑞;农田风蚀土壤的颗粒分形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4 周继;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颗粒变化及养分流失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田波;土壤颗粒表面电场对酸性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6 柳亚双;红壤不同粒径颗粒对细菌的吸附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7 李进峰;嘉陵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模型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8 张继娟;喷射工艺下PAM对土壤结构性状的调控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贺良国;紫色土与黄壤土样品~(137)Cs分析中的粒度效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罗婷;黄壤不同尺度颗粒的电导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宁启文朱新;研究证实:保护性耕作可防沙尘暴[N];农民日报;2007年
2 辛浪;“新型环保液体农膜”获环保奖[N];农资导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高博;建立中国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N];科技日报;2008年
4 本版编辑 陈卫国  桂熙娟;中国农大研究证实保护性耕作可防沙尘暴[N];科技日报;2007年
5 记者 刘远;城市土壤紧实不利水分下渗[N];南京日报;2010年
6 魏坤峰;盐碱地绿化常用土壤改良方法[N];中国花卉报;2009年
7 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微生物肥料中的奇葩——胶质芽孢杆菌[N];河北农民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