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交替隔沟灌溉对温室黄瓜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曹琦  王树忠  高丽红  任华中  陈青云  赵景文  王倩  眭晓蕾  张振贤  
【摘要】: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一直存在灌水量大,水分浪费严重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该试验以津育5号黄瓜(Cucumissativus L)为试材,就交替隔沟灌溉和交替隔沟亏缺灌溉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灌溉水去向、水分利用效率和节水效果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溉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深层渗漏、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植株蒸腾速率也略有下降,而植株光合作用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使同化产物有利于向果实分配,产量与对照持平,果实商品性和营养品质也有所提高。交替隔沟灌溉可节水37%~48%,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7%~82%。此法简便易行,控漏减蒸效果明显,节水显著,在目前日光温室生产条件下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景生,康绍忠,蔡焕杰,胡笑涛;交替隔沟灌溉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节水机理[J];水利学报;2002年03期
2 许亮亮;贺明荣;黄传华;邱牧;门洪文;曹倩;王成雨;;灌溉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3 王新元,张喜英,李登顺;塑料大棚早春西红柿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的研究[J];海河水利;1998年03期
4 徐富安,赵炳梓;封丘地区粮食生产水分利用效率历史演变及其潜力分析[J];土壤学报;2001年04期
5 李捷,杨小鹏,冯建军;不同条件下黄腐酸对春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02期
6 王同朝,李新美,隋瑞堂,刘东菊;夏玉米行间机械化深松效果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4期
7 赵俊芳,杨晓光,陈斌,王化琪,王志敏,B.A.M.Bouman;不同灌溉处理对旱稻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4年04期
8 魏永霞,王立敏,张忠学,王斌;东北半干旱区节水抗旱技术集成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年02期
9 邵新庆;沈禹颖;王堃;;水土保持耕作对夏种大豆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5年06期
10 万雪琴;夏新莉;尹伟伦;张新时;慈龙骏;胡庭兴;;不同杨树无性系扦插苗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J];林业科学;2006年05期
11 陈素英;张喜英;陈四龙;裴冬;张清涛;;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3期
12 魏永霞;张忠学;王立敏;;东北半干旱抗旱灌溉区有限供水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年05期
13 张建军;王勇;李尚忠;;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06年06期
14 杜建军;廖宗文;王新爱;崔英德;;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的水肥一体化调控效果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15 刘浩;孙景生;段爱旺;孙磊;申孝军;刘祖贵;;不同灌水水平对日光温室萝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节水灌溉;2007年06期
16 武向良;高聚林;王志刚;李丽君;张白鸽;黄振刚;黄复民;王建明;李树芳;;不同时期灌溉对大豆叶片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7年05期
17 邓长贺;王孟雪;王宁;;不同水肥组合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18 刘海燕;李吉跃;;稳定碳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9 赵霞;王秀萍;刘天学;李潮海;;麦茬处理方式对土壤蒸发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8年04期
20 郭文义;王孟雪;张玉先;;不同中耕技术对坡耕地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琦;王树忠;高丽红;任华中;陈青云;赵景文;王倩;眭晓蕾;张振贤;;交替隔沟灌溉对温室黄瓜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中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资料汇编[C];2010年
2 李伏生;康绍忠;;CO_2浓度、氮和水分对春小麦光合、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2003年广西植物生理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郭安红;李召祥;刘庚山;阳园燕;安顺清;;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气孔行为的机制及其农业生态意义[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狄晓艳;王孟本;陈建文;张伟锋;;不同杨树无性系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比较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梁宗锁;杨涛;薛吉全;康绍忠;;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生理学机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张俊鹏;孙景生;刘祖贵;高阳;;不同水分和覆盖处理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品红;孙洪仁;刘爱红;丁宁;谢勇;孙雅源;刘治波;;坝上地区羊草的耗水规律研究[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景明;;覆盖措施下非充分灌溉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9 刘庚山;郭安红;安顺清;任三学;赵花荣;毛飞;;不同覆盖对夏玉米叶片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的影响[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吴夏蕊;彭世彰;;设施农业中水分调控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蓓蓓;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高温及真菌接种等环境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小刚;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根区水氮迁移和高效利用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方燕;密度和根修剪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4 孙景生;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的节水机理与作物需水量估算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5 陈世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主要植物种、功能群和群落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6 王红丽;旱地覆盖种植的水热效应及其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7 郭秀林;小麦幼苗水分利用效率生理差异与相关基因的cDNA-AFLP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8 李荣生;华南地区3个棕榈藤种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能力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9 茹桃勤;刺槐无性系水分利用效率和适应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褚延广;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 L.)水、光资源高效利用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克江;水分精确控制下小麦、黄瓜和菠菜若干生理指标的变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陈杰;穗期干旱胁迫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评价指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3 洪晓强;渭北旱原农田水量平衡及其调控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成雪峰;不同水分处理对春小麦生态生理指标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德奇;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朱艳艳;库布齐沙地常见灌木不同水分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及光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李彦瑾;干旱胁迫对六种旱生灌木生长及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孙淑娟;冬小麦种群分布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娟娟;旱作水稻的水分和氮素利用特征[D];扬州大学;2003年
10 薛昌颖;ORYZA2000模型模拟旱稻的适应性检验及优化灌溉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廉君;因地因苗因墒制宜避免盲目浇水[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朝霞;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成立[N];甘肃日报;2009年
3 李保国 黄峰;用好每一滴水 生产更多粮食[N];农民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李亚玲;小麦还能继续增产吗?[N];农民日报;2009年
5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吉林 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N];农民日报;2009年
6 上技;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的特点[N];东方城乡报;2009年
7 李亚玲;连年丰收我国小麦还能继续增产吗[N];粮油市场报;2009年
8 彭世琪;节水引发新的农业技术革命[N];农民日报;2001年
9 李志宏 彭世琪;从水资源管理看农业节水[N];农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焦莉莉;节水抗旱麦种走俏市场[N];石家庄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