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隔沟灌溉对温室黄瓜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一直存在灌水量大,水分浪费严重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该试验以津育5号黄瓜(Cucumissativus L)为试材,就交替隔沟灌溉和交替隔沟亏缺灌溉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灌溉水去向、水分利用效率和节水效果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溉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深层渗漏、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植株蒸腾速率也略有下降,而植株光合作用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使同化产物有利于向果实分配,产量与对照持平,果实商品性和营养品质也有所提高。交替隔沟灌溉可节水37%~48%,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7%~82%。此法简便易行,控漏减蒸效果明显,节水显著,在目前日光温室生产条件下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
|
|
|
1 |
孙景生,康绍忠,蔡焕杰,胡笑涛;交替隔沟灌溉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节水机理[J];水利学报;2002年03期 |
2 |
许亮亮;贺明荣;黄传华;邱牧;门洪文;曹倩;王成雨;;灌溉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
3 |
王新元,张喜英,李登顺;塑料大棚早春西红柿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的研究[J];海河水利;1998年03期 |
4 |
徐富安,赵炳梓;封丘地区粮食生产水分利用效率历史演变及其潜力分析[J];土壤学报;2001年04期 |
5 |
李捷,杨小鹏,冯建军;不同条件下黄腐酸对春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02期 |
6 |
王同朝,李新美,隋瑞堂,刘东菊;夏玉米行间机械化深松效果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4期 |
7 |
赵俊芳,杨晓光,陈斌,王化琪,王志敏,B.A.M.Bouman;不同灌溉处理对旱稻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4年04期 |
8 |
魏永霞,王立敏,张忠学,王斌;东北半干旱区节水抗旱技术集成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年02期 |
9 |
邵新庆;沈禹颖;王堃;;水土保持耕作对夏种大豆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5年06期 |
10 |
万雪琴;夏新莉;尹伟伦;张新时;慈龙骏;胡庭兴;;不同杨树无性系扦插苗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J];林业科学;2006年05期 |
11 |
陈素英;张喜英;陈四龙;裴冬;张清涛;;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3期 |
12 |
魏永霞;张忠学;王立敏;;东北半干旱抗旱灌溉区有限供水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年05期 |
13 |
张建军;王勇;李尚忠;;农业生物节水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06年06期 |
14 |
杜建军;廖宗文;王新爱;崔英德;;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的水肥一体化调控效果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
15 |
刘浩;孙景生;段爱旺;孙磊;申孝军;刘祖贵;;不同灌水水平对日光温室萝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节水灌溉;2007年06期 |
16 |
武向良;高聚林;王志刚;李丽君;张白鸽;黄振刚;黄复民;王建明;李树芳;;不同时期灌溉对大豆叶片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7年05期 |
17 |
邓长贺;王孟雪;王宁;;不同水肥组合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
18 |
刘海燕;李吉跃;;稳定碳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19 |
赵霞;王秀萍;刘天学;李潮海;;麦茬处理方式对土壤蒸发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8年04期 |
20 |
郭文义;王孟雪;张玉先;;不同中耕技术对坡耕地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