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热化学模型对高超声速喷管流场影响的数值分析
【摘要】:采用轴对称全NS方程,数值研究不同热化学模型对高超声速喷管流场的影响,包括:(1)不同组元数的高温空气模型(5组元、7组元、11组元)的比较; (2)热力非平衡(双温度)的化学动力过程与热力平衡(单温度)的化学动力过程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高焓风洞实验条件下喷管流场处于热力和化学都是非平衡的状态。在计算条件下,数值模拟以采用7组元或11组元的热化学非平衡模型为宜。
|
|
|
|
1 |
邢修三;多层次固体断裂非平衡统计理论框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2 |
曾明;杭建;林贞彬;瞿章华;;不同热化学非平衡模型对高超声速喷管流场影响的数值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6年03期 |
3 |
何中伟;圆管内高超声速流的发展和激波形态的实验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4年04期 |
4 |
;跨─—高超声速流、分离流学术会议情况综述[J];宇航学报;1994年01期 |
5 |
周伟江,汪翼云;大钝体三维粘性流场数值模拟[J];宇航学报;1994年03期 |
6 |
陈河梧;超声速高超声速风洞测力数据衔接性的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0年03期 |
7 |
余西龙,林贞彬,竺乃宜,张恒利,郭大华,杨乾锁,林建民;二维高超声速钝体激波层紫外辐射的实验观察[J];力学学报;2003年03期 |
8 |
贺国宏,张涵信;飞船高超声速粘性绕流的数值模拟[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4年03期 |
9 |
陈伟芳,曹登泰,吴其芬;碱金属引射对尾流化学动力学和电子密度的影响[J];推进技术;1997年03期 |
10 |
贺志宏,顾发华,冯国泰,谈和平;高超声速钝头飞行器轴对称无粘绕流流场计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11 |
潘沙;范晓樯;李晓宇;丁国昊;冯定华;李桦;;并行计算在高超声速流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年S1期 |
12 |
王宇,王世芬;马赫数对后掠激波和湍流边界层干扰特性的影响[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4年03期 |
13 |
樊菁,沈青;过渡领域高超声速圆柱绕流直接模拟[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年04期 |
14 |
周伟江,汪翼云,李锋;钝体高超声速三维分离流场特性数值研究[J];力学学报;1995年02期 |
15 |
曾明;冯海涛;林贞彬;瞿章华;;粘性相互作用对高焓激波风洞实验段自由流静压测量影响的分析[J];实验流体力学;2006年01期 |
16 |
王永寿;陈延辉;;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中的裂纹对气动加热率的影响[J];飞航导弹;2010年09期 |
17 |
张向洪;伍贻兆;王江峰;;HLLE+格式在高超声速热化学非平衡流场中的应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18 |
唐贵明;表面台阶引起的高超声速湍流边界层分离[J];力学学报;1994年01期 |
19 |
毛枚良,郭智权,叶友达;机动飞行器中等攻角高超声速无粘绕流数值模拟[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6年02期 |
20 |
陈谟;中等高超声速弹体头、尾形状对气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