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付凤富  
【摘要】:正黑炭气溶胶(Black Carbon Aerosol)通常也叫元素炭气溶胶(Elemental Carbon Aerosol), 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以及植物体(Biomass)等的不完全燃烧。作为一种性质比较特别的气溶胶,有关黑炭气溶胶的研究得到了大气化学研究者们的重视,特别是在Jacobson等人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黑炭粒子可能有温室效应论文后,以及Menon等人在“科学”(Science) 上发表了有关黑炭粒子的气候效应论文后,有关黑炭气溶胶的研究更是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秦世广,汤洁,温玉璞;黑碳气溶胶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意义[J];气象;2001年11期
2 徐立大,D.A.Lundgren;扩散式气溶胶粒子大小测定仪中不同筛网的透过率[J];卫生研究;1986年01期
3 张远航,唐孝炎,毕木天,汤大钢,赵德山;兰州西固地区气溶胶污染源的鉴别[J];环境科学学报;1987年03期
4 王玮,赵德山,陈延智,汤大钢,姜振远,韩应健,宁洁;大气气溶胶与降水相互影响的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88年01期
5 程若男;;氟利昂气溶胶喷雾剂及其代用品[J];有机氟工业;1989年03期
6 李连科,栗俊,范国全,周克贤;大连海域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05期
7 尤一安,马英,梁保英,黄振华,杨立进;沪宁沿江地区气溶胶可溶盐的分布特征与来源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1997年04期
8 姚小红,郝吉明,王玮,崔平;厦门海岸气溶胶中氯亏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1期
9 李全林,谢绍东,申新华;毛细管电泳测定气溶胶中的无机离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李晓静,刘玉洁,邱红,张玉香;利用MODIS资料反演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研究[J];气象学报;2003年05期
11 王全爱;;浅谈S型气溶胶灭火系统的特点[J];科学之友;2010年09期
12 吕萍;董治宝;张克存;;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对大气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中国沙漠;2011年02期
13 陈镜琼;;氧化锰气溶胶慢性吸入毒性评价——实验设计及气溶胶发生的方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81年03期
14 孙昌年,陈建新,曾宪周,车建美,汤国魂,黄发泱,王樨德,王明星,吕位秀,任丽新;利用PIXE技术进行大气气溶胶的元素成分分析[J];核技术;1989年11期
15 王锋,何志壮;微栅孔制备原理在气溶胶雾滴测量中的应用[J];稀有金属;1993年05期
16 沈美芳;测量气溶胶粒径分布的新方法[J];舰载武器;1994年01期
17 柳海燕,张小曳,沈志宝;五道梁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和浓度及其季节变化[J];高原气象;1997年02期
18 ;空气质量和气溶胶研究室简介[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19 ;空气质量和气溶胶研究室简介[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20 叶新荣;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在河口气溶胶中脂肪烃分析的应用[J];海洋科学;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凤富;;黑炭粒子的特征、检测与气候效应[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2 徐祥德;施晓晖;周秀骥;丁国安;张胜军;苗秋菊;周丽;;城市群落气溶胶影响域与区域气候效应[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任丽红;陈建华;王玮;孟凡;杨小阳;张仁健;;大气棕色云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进展[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魏秀丽;;FTIR对气溶胶硫酸根离子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董俊玲;符淙斌;张仁健;;中国地区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6 陈林;石广玉;王标;张鹏;;基于卫星资料的中国陆地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7 张美根;徐永福;浦一芬;张仁健;韩志伟;;东亚地区春季有机碳气溶胶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8 徐祥德;周秀骥;翁永辉;田国良;刘玉洁;颜鹏;丁国安;张玉香;毛节泰;邱红;;星载MODIS资料与地面光度计探测气溶胶变分场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袁蕙;Kenneth A.Rahn;庄国顺;;气溶胶单颗粒物化学的图像分析法[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城市气溶胶特性比较分析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燕芬;大气气溶胶对能见度、云和降雨的影响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冯昭华;气溶胶微粒电动悬浮振荡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杨文慧;分枝杆菌噬菌体D29应用于耐药结核病治疗的探索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4 刘筱红;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房文;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邓学良;卫星遥感中国海域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辐射强迫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温占波;分枝杆菌噬菌体D29气溶胶特性和动物气溶胶暴露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8 段菁春;广州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和穗港大气颗粒中有机碳/元素碳的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毛敏娟;机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研制及大气气溶胶的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黄永健;大气气溶胶汞污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杰;利用新型全自动太阳光度计研究气溶胶光学和物理特性[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2 关军;通风空调系统中气溶胶微粒的流动特性与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3 裴永峰;质粒DNA的雾化及其吸入免疫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4 冯丹;生物战剂气溶胶施放损伤效应模型的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5 刘校辰;气溶胶对暖云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刘运席;新型多级冲击采样器性能验证及大气溶胶采集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7 张园明;微脉冲激光雷达飞行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秦世广;我国大陆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徐赤东;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采集系统研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高永亮;新型气溶胶灭火剂的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2 边及;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结题[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郭薇;气溶胶污染空气又抵消温室效应[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郑菲;中德开展气溶胶成分观测合作实验[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通讯员 李德恒;国内外学者探讨气溶胶研究[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记者 王敬涛 通讯员 陈建民;多国专家研讨气溶胶对气候变化影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京海集团推出气溶胶灭火装置[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8 孙效功;中国大气气溶胶及气候效应研究课题立项[N];中国气象报;2006年
9 记者 孔岩;NASA发射卫星研究气溶胶对气候的作用[N];中国气象报;2011年
10 天水市公安局刑科所法医师 唐晓佩;开放式DNA实验室气溶胶污染一例[N];甘肃法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