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区电离层对一次磁暴事件的响应
【摘要】:在第23周,太阳活动低年期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磁暴。其急始时间为2006年12月14日14时14分(UT),于12月15日0时55分(UT)达到主相峰值,峰值为-211nT。本文利用GPS/TEC、非相干散射雷达、COSMIC掩星、IMAGE地磁链、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等多手段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磁暴事件期间极区电离层的响应。观测数据揭示出:1、从磁暴发展到主相开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空突然明显增强,是磁暴前TEC的3倍左右;2、TEC增强区域内,电离层峰值电子密度明显较周边地区要大,是周边地区的4倍左右;3、同时,TEC增强区域内,电离层峰值电子密度所在高度则明显较周边地区有所减低,由原先的200多公里降到100公里。对这一磁暴事件的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上述电离层的一些重要参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磁暴期间高能粒子沉降到极光带电离层所引起的。
|
|
|
|
1 |
张一方;磁暴非线性起源的四种孤子机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2 |
马淑英,刘会欣,K.Schlegel;磁暴期间极光椭圆与极盖区电离层效应比较研究——F区负暴[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2期 |
3 |
王亶文;对地磁九倍法的思考[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2期 |
4 |
刘长发,刘春节,杨友华,汪阳;南极中山站与北京地磁中心台1991年3月24日磁暴的变化特征[J];极地研究;1996年01期 |
5 |
詹志佳;蒋伯琴;高美庆;冯忠孝;曾治权;;大中磁暴的重现性[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0年02期 |
6 |
章公亮,高玉芬,聂华山,李灼华,章庆华;1989年3月太阳活动引起的强烈磁暴群(摘要)[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7 |
孔楠,项静怡,高美庆,温小蕾;1989年3月大事件总体效应及大磁暴模式研究[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8 |
陈绍明,赵英萍,杜锡武,谢美娟;利用磁暴预报地震的研究[J];地震;1998年S1期 |
9 |
王亶文;2000年7月空间天气大事件对地磁场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
10 |
;观察磁暴[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年09期 |
11 |
吴水根,林长松;南海磁测中磁暴、磁扰的改正探讨[J];东海海洋;1986年03期 |
12 |
杨鑑初;;大磁暴后我国温度的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1961年02期 |
13 |
马淑英,徐继生,雷源汉,梁百先;1986年2月强磁暴对中低纬VHF电波闪烁影响的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3期 |
14 |
赵东坡,陈智勇,徐东红,田树德;地震电磁辐射电极法干扰因素的讨论[J];华北地震科学;1995年01期 |
15 |
沈宗丕,徐道一;应用磁暴月相二倍法对全球MS≥7.5大地震的预报效果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1996年03期 |
16 |
高玉芬,张秀玲;行星际南向磁场事件与强磁暴[J];空间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
17 |
夏淳亮,万卫星,袁洪,赵必强,丁锋;2000年7月和2003年10月大磁暴期间东亚地区中低纬电离层的GPS TEC的响应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
18 |
刘朝阳;一九二四年以来青岛观象台所记录之磁暴(英文)[J];物理学报;1936年02期 |
19 |
蒋和荣,杨美华,刘玉玲,王焕芳;1958年7月8日磁暴的电离层响应[J];空间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
20 |
高玉芬,章公亮,周荣茂;1991年3月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磁扰动[J];空间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