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图像上大气内波与海洋内波的区分研究
【摘要】:大气内波与海洋内波均能通过改变海面粗糙度而被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如何区分SAR 图像上大气内波与海洋内波是国际SAR海洋和大气遥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朝鲜半岛近岸海区ENVISAT ASAR图像上的内波研究为例,利用NOAAAVHRR、EOS MODIS图像和数值模拟。研究大气内波与海洋内波的相同特征与差异,探讨大气内波与海洋内波的区分方法。2004年5月 18-19日朝鲜半岛近岸海区的二景ENVISAT ASAR图像显示,离岸50-200 km内存在多列内波,波长在13-20 km之间。这些内波可以被解译为大气内波也可以被判读为海洋内波。但是与ENVISAT ASAR成像时间相隔半小时的NOAA-17AVHRR热红外波段4图像显示,该海区存在水汽波动,而经过大气校正得到的海面温度图像上没有发现任何波动信息,这说明ENVISAT ASAR图像上的内波为大气内波。EOS MODIS可见光图像上的云波动条纹支持NOAA AVHRR的观测结果。近岸大气内波数值模型模拟得到的内波波长和振幅等尺度与ENVISAT ASAR图像上的内波尺度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了ENVISAT ASAR观测到的朝鲜半岛近岸海区的内波为大气内波。海岸地形、海面和850mbar 大气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该海区具有很好的海岸地形和风场等近岸大气内波形成的条件,近岸落山风是ENVISAT ASAR观测到的朝鲜半岛近岸海区大气内波的主要形成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可见光图像、热红外图像和数值模拟可以精确地区分近岸海区SAR图像上的大气内波与海洋内波。
|
|
|
|
1 |
范开国;黄韦艮;贺明霞;傅斌;;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研究进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4期 |
2 |
宋平舰,张杰;二维经验模分解在海洋遥感图像信息分离中的应用[J];高技术通讯;2001年09期 |
3 |
杨存建,许珺,张增祥;SAR和TM图像主成分变换融合中不同主分量替换的比较[J];国土资源遥感;2001年03期 |
4 |
范开国;傅斌;黄韦艮;贺明霞;;浅海水下地形的SAR遥感仿真研究[J];海洋学研究;2009年02期 |
5 |
陈萍,刘宝银,张杰;航天遥感多源数据的复合信息及其应用研究——以黄河口为例[J];黄渤海海洋;2000年02期 |
6 |
旷海兰;谢涛;刘新华;邹光辉;;反常波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3期 |
7 |
周红建,李相迎,彭雄宏,王正志,薄涛;从卫星SAR海洋图像中检测船目标[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8 |
邹亚荣;卢青;邹斌;;基于SAR后向散射的海上溢油检测研究[J];遥感信息;2010年04期 |
9 |
谭衢霖,邵芸,范湘涛;雷达遥感的地质学应用及其进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年05期 |
10 |
谭衢霖,邵芸;成像雷达(SAR)遥感地质应用综述[J];地质找矿论丛;2003年01期 |
11 |
吴涛;阮祥伟;谭剑波;;支持向量机在SAR图像解译中的研究进展[J];遥感信息;2009年05期 |
12 |
范开国;黄韦艮;常俊芳;林珲;顾艳镇;;NCEP/QSCAT混合风向用于SAR图像反演高分辨率海面风速[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年06期 |
13 |
范开国;黄韦艮;贺明霞;傅斌;甘锡林;;风速风向对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影响的仿真研究[J];遥感学报;2008年05期 |
14 |
姜景山,张云华,刘和光;中国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我国西部开发中的作用[J];空间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
15 |
黎夏,叶嘉安,廖其芳;利用案例推理(CBR)方法对雷达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J];遥感学报;2004年03期 |
16 |
王海鹏;金亚秋;大内和夫;渡边学;岛田政信;;Pi-SAR极化数据与K分布指数估算森林生物量与实验验证[J];遥感学报;2008年03期 |
17 |
陈艳玲;丁晓利;黄珹;李志伟;;星载SAR在海气边界层气象学中的应用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年02期 |
18 |
周海波,吴健平;遥感卫星图像特征分析研究[J];东北测绘;1999年04期 |
19 |
马小兵;雷宏;陈炎;张平;;星载SAR地面快视处理器距离预滤波的设计实现[J];测试技术学报;2006年03期 |
20 |
陈权;李震;魏小兰;;基于几何特性和辐射特性的HJ-1C星SAR图像模拟[J];遥感学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