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柳燕;预测大气臭氧含量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年01期 |
2 |
张秀年,常有礼,陈辉,郭世昌,孙正友;中国低纬度地区大气臭氧总量的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3期 |
3 |
白建辉,王庚辰;大气臭氧总量的一个统计计算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
4 |
王贵勤,肖文俊;北京地区大气臭氧总量与地面气压和温度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
5 |
陈善敏,贾朋群;南极臭氧洞的研究[J];气象;1987年01期 |
6 |
郭世昌,孙锐,罗红明,秦芳,魏鼎文;昆明地区臭氧层时空变化及其与高空温压场的相关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7 |
曲绍厚;全球大气臭氧层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1994年05期 |
8 |
А.А.Черников,Ю.А.Борисов,А.М.Звягинцев,袁凤杰;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球臭氧层的影响[J];气象科技;1998年03期 |
9 |
郭世昌,吴涧,陈艳,黄仪方;昆明地区臭氧总量变化和气候关系的初步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10 |
陈新梅,吴涧,王卫国,杨庆元;昆明地区臭氧总量与气温间变化关系的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1 |
杨明珠,王卫国,吴涧,杨成;南极臭氧总量变化的多尺度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
12 |
Arne Dahlback,除多;利用多波段分光仪观测生物有效UV辐射、臭氧总量和云的影响[J];气象科技;2001年03期 |
13 |
Mark R. Schoeberl;Arlin J. Krueger;陈世范;;南极臭氧减少概述[J];气象科技;1988年03期 |
14 |
张方范,郭世昌;昆明地区大气臭氧层的基本状态[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
15 |
邹捍,郜永祺,周立波;大尺度山地上空的臭氧低值及地面加热[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年03期 |
16 |
郑向东;韦小丽;;中国4个地点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长期观测比较[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1期 |
17 |
郑向东,汤洁,李维亮,周秀骥,石广玉,岩阪泰信;拉萨地区1998年夏季臭氧总量及垂直廓线的观测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2期 |
18 |
苏绍基,王卫国;大气臭氧层变化与南亚高压活动关系的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9 |
杨春燕;陈圣波;汪自军;;大气辐射在臭氧反演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
20 |
韦惠红;郑有飞;;我国臭氧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