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对腰椎后凸Cobb角的影响分析
【摘要】:正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中对腰椎后凸Cobb角的影响及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有完整影像资料并且获得随访的4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5例,女32例;年龄21~79岁,平均54.98岁。有L4/L5,L5/S1和L4/L5L5/S1共3种受累方式。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或后外侧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椎间融合植入Cage)36例,B组(后外侧植骨融合)11例。在患者的侧位X线片上,按病变节段分别比较A、B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度,并分别计算术前与末次随访时Cobb角的差值,
|
|
|
|
1 |
肖文德;周初松;靳安民;张辉;陈永红;刘健;;PLF与PLIF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7期 |
2 |
王洪,钟敏广,罗狄鑫;腰椎后外侧融合和BAK椎体间融合的疗效比较[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年02期 |
3 |
江辉耀;蔡维山;;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辅助椎弓根钉治疗腰椎疾患的比较性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0年04期 |
4 |
郭立新,常青,马远征,张国伟;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比较[J];中国骨伤;2002年10期 |
5 |
范顺武;;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的相关问题[J];现代实用医学;2010年07期 |
6 |
宋红浦;徐华梓;池永龙;王向阳;林焱;黄其杉;毛方敏;;动力内固定对羊脊柱后外侧融合稳定性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5年24期 |
7 |
马良波;孙俊英;郝越峰;汪强;杨沛彦;;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45例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
8 |
胡祥怀;高宏斌;徐宏光;;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13期 |
9 |
阮永平,徐荣明,胡勇,景灵勇;后外侧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05年04期 |
10 |
吴刚;王强;纪泉;顾树明;强华;王英民;马玉泉;孙常太;;颗粒硫酸钙应用于腰椎后外侧融合29例3年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25期 |
11 |
任东林,曹鹏,丁永良,卫明,付兴会;椎间植骨融合加SRS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J];颈腰痛杂志;2003年04期 |
12 |
王万明;庄颜峰;李杰;张发惠;;下腰椎后外侧融合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3年03期 |
13 |
周其佳;左松球;丁克海;姜洪波;王庆刚;邹明翔;胡志雅;祁洪近;;SF与GSS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比较[J];临床医学;2007年11期 |
14 |
段晓锋;闫峰;夏文强;;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年06期 |
15 |
张桦;李家顺;叶晓健;何海龙;;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03期 |
16 |
俞兴,徐林,毕连涌,曲弋,郑大滨,曹旭;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的临床应用[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4年07期 |
17 |
申勇;张少嘉;董玉昌;丁文元;张同庆;孟宪忠;姚晓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01期 |
18 |
刘平;徐宏光;宣华兵;陈学武;;GSS-Ⅱ型内固定加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9 |
王波;刘海鹰;王会民;朱震齐;钱亚龙;崔维;;后路环周融合治疗老年人重度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年15期 |
20 |
何长街;龙源深;刘志礼;周荣平;黄山虎;舒勇;;后外侧与后路椎体间融合在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比较[J];医药世界;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