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肌腱修复方法M-Tang法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其在Ⅱ区屈肌腱修复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报道一新的肌腱缝合方法M-Tang法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结果,M-Tang法的设计目的是保留六束核心缝合的力学性能,但使用更少的缝线材料和外露线结。为更好的模拟屈肌腱早期锻炼时的屈曲受力状态,研究中同时采用成角受力模型,通过与原Tang法在直线及成角状态下的生物力学比较,对改良Tang(M-Tang)法的生物力学性能做出较完整的评价。我们将M-Tang法应用于Ⅱ区屈肌腱的修复中,报道其初步临床效果。方法M-Tang法仍为六束多组腱内缝合,但背外侧由一根套圈缝线完成,从而形成与原方法不同的“M”样结构,将比原Tang法省去2个线结和一根套圈缝线。本研究采用了36根猪后足的屈肌腱作为实验材料,在相当于Ⅱ区水平造成切割伤后,18根用Tang法、18根用M-Tang法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肌腱分别进行直线和成角90°状态下的拉伸,用Instron材料力学测定仪测定2mm间隙形成负荷及断裂负荷。M-Tang法用于临床修复Ⅱ区屈肌腱63例共92指,术后均采用保护性主被动活动相结合的锻炼方式,术后3周采用Strickland TAM功能分类进行评价。结果在直线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mm间隙形成负荷为46.2±5.2N,断裂负荷为61.9±6.0N,与Tang法相近;在成角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mm间隙形成负荷为35.9±3.6N,与Tang法相近;断裂负荷为57.0±4.5N,高于Tang法。临床运用M-Tang法修复的Ⅱ区屈肌腱无一例发生断裂,TAM优76指,良8指,可8指,优良率91.3%。结论M-Tang法具备Tang法的生物力学性能,操作更加简便,使用缝线更少,外露线结更少,能满足肌腱早期保护性主动活动的需要,是Ⅱ区屈肌腱修复的首选方法之一。
|
|
|
|
1 |
施诚;罗克聪;;生物力学在探索中医脉象方面的应用[J];贵州科学;1983年02期 |
2 |
陶有略,余能宝,陈日齐,龚光;股骨颈骨折粗细双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骨伤;1997年02期 |
3 |
张义修;骨代谢的生物力学(之二)[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8年05期 |
4 |
韩生寿,韩国栋,沈晓钟;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因素[J];青海医药杂志;1999年06期 |
5 |
姜宗来;何光篪;;狗冠状动脉的几何形态学[J];解剖学杂志;1990年03期 |
6 |
刘年方;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生物力学[J];生物学教学;1996年08期 |
7 |
刘艳辉;颅脑撞击伤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7年01期 |
8 |
邵林,张志辉,张志伟,唐英翰,麻松,牛淑敏,赵洪梅;两种不同几何构型穿钉法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1年03期 |
9 |
黄文华,李义凯,赵卫东,王柏川,钟世镇,张美超,朱青安;一种新型颈前路钢板的三维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J];医用生物力学;2001年04期 |
10 |
许硕贵,张春才;骨科生物力学测试技术及其意义[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2年04期 |
11 |
赵卫东,李鉴轶,张美超,黄文华;现实与虚拟互动的骨科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探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年03期 |
12 |
朱杰;郭连红;张百刚;胡静;王国栋;;超微生物力学测量中的原子力显微镜技术[J];生命科学仪器;2007年12期 |
13 |
杨桂通;生物力学的几个问题[J];力学与实践;1979年01期 |
14 |
朱孝华;胡瑞娟;洪天禄;唐天驷;;髂骨下肢延长术中的生物力学探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5年02期 |
15 |
R.Huiskes,严宗毅;移植体与骨的生物力学[J];力学进展;1991年01期 |
16 |
陈兆军,沈志祥,涂丰,葛国梁,周伟;兔伤肢肌肉活动促进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及形态学研究[J];中国骨伤;2000年01期 |
17 |
李宗信,李斌,李文,黄小波,殷小杰,廖福龙;大鼠离体颈动脉段轴向张力的生物力学测定[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2年04期 |
18 |
吕纯洁,董湘怀,潘卫红;有限元法在口腔科生物力学中的应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
19 |
艾林,倪龙兴,丁二锐,尤苏霞;下颌第一磨牙三维模型的建立[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06期 |
20 |
陈疾忤,陈世益,吴伟;膕腓韧带的解剖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年05期 |
|